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6-7页 |
(一)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 第6页 |
(二)基于儿童本位的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的缺失 | 第6-7页 |
(三)从儿童本位出发能较好调节教师指导行为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7-8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8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8-9页 |
(一)儿童本位 | 第8页 |
(二)区域活动 | 第8-9页 |
(三)区域活动指导 | 第9页 |
(四)教师指导策略 | 第9页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16-19页 |
(一)研究目标和对象 | 第16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理论概述 | 第19-28页 |
一、儿童本位的产生 | 第19-20页 |
(一)儿童本位的理念追溯 | 第19-20页 |
(二)儿童本位在我国萌发的契机 | 第20页 |
二、儿童本位的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一)新童年社会学对儿童本位的支撑 | 第20-21页 |
(二)现象学教育学贯穿儿童本位研究过程 | 第21-22页 |
(三)Hart的儿童参与梯度模型 | 第22页 |
(四)HarryShier的儿童参与研究程度模型 | 第22-23页 |
(五)我国学者对儿童本位的阐释与辩护 | 第23-24页 |
三、基于儿童本位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进行指导的意义和原则 | 第24-28页 |
(一)基于儿童本位对区域活动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二)从儿童本位对区域活动进行指导的原则遵循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中班幼儿眼中的区域活动 | 第28-39页 |
一、中班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选择 | 第28-32页 |
(一)不同班级幼儿对区域的选择情况 | 第28-31页 |
(二)不同性别幼儿对区域的选择情况 | 第31-32页 |
二、中班幼儿对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 | 第32页 |
三、中班幼儿喜欢的区域活动玩伴 | 第32-33页 |
四、中班幼儿喜欢的教师角色 | 第33-39页 |
第三章 教师对中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现状 | 第39-60页 |
一、教师的指导理念 | 第39-40页 |
(一)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知 | 第39页 |
(二)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知 | 第39-40页 |
二、教师的指导行为情况 | 第40-60页 |
(一)区域活动前教师的指导情况 | 第40-45页 |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情况 | 第45-59页 |
(三)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的总结和评价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中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行为存在问题及其归因 | 第60-68页 |
一、教师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0-65页 |
(一)教师未平等对待各区域的教育价值 | 第60-61页 |
(二)区域活动开展前教师多数为区域的安排者 | 第61-62页 |
(三)区域活动空间的设置不够合理,游戏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 | 第62-63页 |
(四)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有较强的主观性 | 第63-64页 |
(五)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评价单一,语言笼统 | 第64-65页 |
二、问题归因分析——教师指导未能充分坚持儿童本位 | 第65-68页 |
(一)区域环境的营造及材料的投放未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需求 | 第65-66页 |
(二)教师的指导未关注到不同性别幼儿的情感需求 | 第66-67页 |
(三)教师的指导未充分关注幼儿的行为本质 | 第67页 |
(四)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评价未充分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儿童本位下的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建议 | 第68-77页 |
一、儿童本位:教师指导策略构建的核心 | 第68-70页 |
(一)如何获得儿童本位 | 第68-69页 |
(二)儿童本位如何保障 | 第69-70页 |
二、基于儿童本位的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 第70-77页 |
(一)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策略 | 第70-72页 |
(二)区域活动进行时教师的指导策略建议 | 第72-76页 |
(三)区域活动结束时教师的指导策略建议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