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25-2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6页 |
(二)实地调研法 | 第26页 |
(三)访谈法 | 第26-27页 |
(四)系统分析法 | 第27页 |
(五)归纳总结法 | 第27-28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 第28-37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28-30页 |
(一)农村家庭医生 | 第28页 |
(二)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第28-29页 |
(三)乡村医生 | 第29页 |
(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 第29-30页 |
二、理论工具 | 第30-37页 |
(一)契约理论 | 第30-32页 |
(二)激励理论 | 第32-33页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3-35页 |
(四)制度变迁理论 | 第35-37页 |
第二章 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7-42页 |
一、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一)提高农村居民慢性病管理率和干预力的必然要求 | 第37页 |
(二)转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疾病诊疗模式的必然要求 | 第37-38页 |
(三)强化农村家庭医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 第38页 |
(四)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基层首诊环节的必然要求 | 第38-39页 |
二、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 第39-42页 |
(一)政治可行性 | 第39-40页 |
(二)经济可行性 | 第40页 |
(三)社会可行性 | 第40-41页 |
(四)行政可行性 | 第41-42页 |
第三章 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 | 第42-55页 |
一、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背景 | 第42-45页 |
(一)A县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基本概况 | 第42-43页 |
(二)A县农村医疗机构及人力资源概况 | 第43-45页 |
二、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运行模式 | 第45-49页 |
(一)组织实施 | 第45页 |
(二)签约主体和对象 | 第45-46页 |
(三)服务团队和服务内容 | 第46-48页 |
(四)收费、补助及考核 | 第48-49页 |
三、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签约现状 | 第49-51页 |
(一)签约情况 | 第49-51页 |
(二)续约情况 | 第51页 |
四、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履约现状 | 第51-52页 |
(一)统计履约情况 | 第51-52页 |
(二)实际履约情况 | 第52页 |
五、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特点 | 第52-55页 |
(一)强化考核,提高履约服务的完成量 | 第52-53页 |
(二)政府重视,发挥县级医院牵头作用 | 第53页 |
(三)强化宣传,发挥受益对象示范作用 | 第53-54页 |
(四)政策支持,为特定群体减免部分费用 | 第54-55页 |
第四章 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55-64页 |
一、存在问题 | 第55-59页 |
(一)签约服务的信任度和配合度较低 | 第55-56页 |
(二)重视签约数量,忽视履约质量 | 第56-57页 |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重高,个性化医疗服务比重低 | 第57-59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59-64页 |
(一)服务主体单向宣传,签约双方缺乏互动 | 第59页 |
(二)乡村医生质低量少,履约服务质量堪忧 | 第59-61页 |
(三)绩效考核重量轻质,监督激励难以做实 | 第61-62页 |
(四)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缺乏共享应用路径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完善A县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对策 | 第64-71页 |
一、深化共同行动,以合作促服务 | 第64-66页 |
(一)从宣传到合作 | 第64-65页 |
(二)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 | 第65-66页 |
(三)坚守“契约精神”的服务理念 | 第66页 |
二、优化供方建设,增强医疗能力 | 第66-68页 |
(一)提质增量的制度供给 | 第66-67页 |
(二)再造签约服务团队结构 | 第67页 |
(三)更新医疗设备,丰富药品种类 | 第67-68页 |
三、改进配套机制,转粗放为精细 | 第68-70页 |
(一)从效率到价值的政策导向 | 第68页 |
(二)形成多元监督主体 | 第68-69页 |
(三)做精做实考核激励 | 第69-70页 |
四、打造网络平台,拓展功能应用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后记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