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4-48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4-2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4-19页 |
(二) 视角选择 | 第19-2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2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22-33页 |
(一) 诗教 | 第22-24页 |
(二) 人文素质 | 第24-31页 |
(三) 高师人文教育 | 第31-33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33-45页 |
(一) 诗教的研究 | 第33-37页 |
(二)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 第37-45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45-4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第一章 高师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困境审理 | 第48-59页 |
第一节 内部析因 | 第48-53页 |
一、内在生命的指向性:意义感缺失 | 第48-51页 |
二、外在职业的感受性:认同感匮乏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外部析因 | 第53-59页 |
一、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社会背景 | 第54-56页 |
二、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目的诉求 | 第56-58页 |
三、高师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路径 | 第58-59页 |
第二章 以诗教作为突破困境的可能视角 | 第59-107页 |
第一节 诗教与人文 | 第60-67页 |
一、诗教历史与人文 | 第60-62页 |
二、诗教内容与人文 | 第62-64页 |
三、诗教功能与人文 | 第64-67页 |
第二节 诗教培养人文素质的理论之源: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 | 第67-87页 |
一、“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 第67-76页 |
二、“内圣外王”的辩证人格 | 第76-87页 |
第三节 诗教与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 | 第87-107页 |
一、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定位 | 第88-91页 |
二、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阐析 | 第91-99页 |
三、诗教对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 第99-107页 |
第三章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 | 第107-142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107-116页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07-109页 |
二、研究原则 | 第109-113页 |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113-115页 |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诗教名师G老师的生命叙事 | 第116-130页 |
一、动因解析 | 第116-120页 |
二、要素阐释 | 第120-130页 |
第三节 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理想样态——基于G老师生命叙事的启示 | 第130-142页 |
一、以诗为教的心理诉求 | 第130-135页 |
二、以诗化育的人文课程 | 第135-142页 |
第四章 诗教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 | 第142-189页 |
第一节 构建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 | 第142-168页 |
一、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设计依据 | 第143-150页 |
二、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设计原则 | 第150-154页 |
三、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内容选择 | 第154-163页 |
四、高师生诗教人文课程的组织形式 | 第163-168页 |
第二节 开展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 | 第168-189页 |
一、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的基本理念 | 第168-173页 |
二、高师生诗教人文活动的实施路径 | 第173-189页 |
结语:诗教与高师生精神成人 | 第18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5页 |
附录 | 第205-207页 |
后记 | 第207-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