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8页 |
1.1 冲压发动机进气道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 混压式进气道研究概况 | 第18-29页 |
1.2.1 超声速进气道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2.2 高超声速进气道研究概况 | 第21-28页 |
1.2.3 混压式进气道起动特性 | 第28-29页 |
1.3 进气道调节技术研究概况 | 第29-36页 |
1.3.1 变几何调节技术 | 第30-31页 |
1.3.2 流动控制技术 | 第31-36页 |
1.3.3 非定常效应调节 | 第36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6-38页 |
第二章 试验系统与数值模拟方法 | 第38-52页 |
2.1 进气道风洞试验系统 | 第38-41页 |
2.1.1 FL-23跨超声速风洞 | 第38-39页 |
2.1.2 试验控制与测量系统 | 第39页 |
2.1.3 模型压力测量 | 第39-40页 |
2.1.4 光学观测系统 | 第40-41页 |
2.2 数值模拟方法 | 第41-46页 |
2.2.1 流动控制方程 | 第41-42页 |
2.2.2 控制方程的离散和求解方法 | 第42-43页 |
2.2.3 湍流模型 | 第43-44页 |
2.2.4 计算网格、边界条件和初始化 | 第44-46页 |
2.3 算例验证 | 第46-51页 |
2.3.1 高超声速进气道定常流场 | 第46-48页 |
2.3.2 射流与超声速主流干扰流动 | 第48-49页 |
2.3.3 超声速进气道非定常流场算例验证 | 第49-51页 |
2.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及射流调节数值模拟研究 | 第52-86页 |
3.1 超声速进气道优化设计及其起动特性 | 第52-59页 |
3.1.1 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 | 第52-53页 |
3.1.2 宽包络超声速进气道优化设计 | 第53-58页 |
3.1.3 超声速进气道起动特性 | 第58-59页 |
3.2 方波形单脉冲射流调节对进气道再起动特性的影响 | 第59-68页 |
3.2.1 物理模型 | 第60-61页 |
3.2.2 进气道再起动过程分析 | 第61-64页 |
3.2.3 射流流量的影响 | 第64-66页 |
3.2.4 流场振荡现象 | 第66-68页 |
3.3 瞬间式射流调节对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性能的影响 | 第68-76页 |
3.3.1 物理模型 | 第68-69页 |
3.3.2 进气道再起动过程分析 | 第69-72页 |
3.3.3 储气腔初始压强的影响 | 第72-73页 |
3.3.4 储气腔体积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5 瞬间射流参数设计 | 第74-76页 |
3.4 主动射流调节机理分析及结构参数设计 | 第76-84页 |
3.4.1 主动射流主要结构参数 | 第76页 |
3.4.2 主动射流改善再起动特性机理分析 | 第76-79页 |
3.4.3 主动射流对进气道主流的溢流效率 | 第79-80页 |
3.4.4 射流窄缝位置的影响 | 第80-81页 |
3.4.5 射流喷射角度的影响 | 第81-82页 |
3.4.6 射流窄缝宽度的影响 | 第82-83页 |
3.4.7 非定常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3.5 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主动射流调节试验研究 | 第86-100页 |
4.1 主动射流进气道试验系统 | 第86-88页 |
4.1.1 进气道模型 | 第86-87页 |
4.1.2 射流旁路系统 | 第87-88页 |
4.2 主动射流作用下的进气道吹风试验结果分析 | 第88-94页 |
4.2.1 试验模型迟滞回路 | 第89-91页 |
4.2.2 -2°攻角下进气道再起动过程 | 第91-93页 |
4.2.3 0 °攻角下进气道再起动过程 | 第93-94页 |
4.2.4 0 °攻角下进气道流场振荡现象 | 第94页 |
4.3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比较 | 第94-98页 |
4.3.1 进气道不起动流场比较 | 第94-95页 |
4.3.2 射流作用下进气道再起动过程比较 | 第95-96页 |
4.3.3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差异分析 | 第96-98页 |
4.4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高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及型面设计调节研究 | 第100-120页 |
5.1 引言 | 第100页 |
5.2 二维高超声速再起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100-108页 |
5.2.1 进气道模型 | 第101页 |
5.2.2 不起动流场分析 | 第101-103页 |
5.2.3 再起动过程分析 | 第103-105页 |
5.2.4 内收缩比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5.2.5 分离激波角的计算 | 第107-108页 |
5.2.6 迟滞回路及不起动判断方法 | 第108页 |
5.3 几何型面调节对再起动特性的改善 | 第108-118页 |
5.3.1 下型面结构的影响 | 第109-115页 |
5.3.2 唇口结构对再起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115-118页 |
5.4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混压式进气道再起动特性分类方法研究 | 第120-130页 |
6.1 引言 | 第120页 |
6.2 混压式进气道再起动特性计算方法 | 第120-127页 |
6.2.1 混压式进气道再起动特性理论计算 | 第120-123页 |
6.2.2 主动射流调节进气道再起动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123-125页 |
6.2.3 超声速进气道起动特性工程计算 | 第125-127页 |
6.3 混压式进气道再起动特性分类 | 第127-129页 |
6.3.1 壅塞喉道流动主导下的再起动特性 | 第128页 |
6.3.2 分离区流动主导下的再起动特性 | 第128页 |
6.3.3 混合型再起动特性 | 第128-12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30-133页 |
7.1.1 工作总结 | 第130-132页 |
7.1.2 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8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