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自动变速器分类 | 第10-12页 |
1.3 AMT的分类及特点 | 第12-13页 |
1.4 AMT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13-15页 |
1.4.1 AMT的发展阶段 | 第13-14页 |
1.4.2 AMT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 第14页 |
1.4.3 AMT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5 AMT离合器起步控制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5.1 AMT离合器起步控制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2 AMT离合器起步控制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AMT电动离合器构成及特性分析 | 第18-33页 |
2.1 AMT系统工作原理及构成 | 第18-20页 |
2.2 AMT离合器构成及特性 | 第20-28页 |
2.2.1 AMT离合器组成 | 第20-22页 |
2.2.2 膜片弹簧结构及特性分析 | 第22-28页 |
2.3 AMT离合器执行结构特性分析 | 第28-32页 |
2.3.1 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第29页 |
2.3.2 AMT离合器驱动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AMT电动离合器起步过程分析研究 | 第33-42页 |
3.1 车辆起步动力学分析 | 第33-36页 |
3.1.1 起步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33-34页 |
3.1.2 起步过程受力分析 | 第34-36页 |
3.2 膜片弹簧离合器控制特性分析 | 第36-39页 |
3.2.1 膜片弹簧离合器起步接合过程分析 | 第36-38页 |
3.2.2 控制方法分析 | 第38-39页 |
3.3 膜片弹簧离合器控制性能指标分析 | 第39-41页 |
3.3.1 冲击度 | 第39-40页 |
3.3.2 滑摩功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AMT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研究 | 第42-53页 |
4.1 控制策略分析及理论研究 | 第42-47页 |
4.1.1 控制策略分析 | 第42页 |
4.1.2 模糊控制理论 | 第42-45页 |
4.1.3 神经网络控制理论 | 第45-47页 |
4.2 自适应神经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第47-52页 |
4.2.1 起步控制系统参数的选取 | 第47-48页 |
4.2.2 自适应模糊神经系统介绍 | 第48-49页 |
4.2.3 起步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 第49-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建模与仿真 | 第53-69页 |
5.1 实验环境及对比仿真 | 第53-54页 |
5.2 仿真模型建立及模糊控制逻辑 | 第54-62页 |
5.2.1 发动机模型 | 第54-55页 |
5.2.2 离合器模型 | 第55-58页 |
5.2.3 变速器模型 | 第58-59页 |
5.2.4 起步阻力矩模型 | 第59-60页 |
5.2.5 整车模型 | 第60-61页 |
5.2.6 对照模糊控制 | 第61-62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5.3.1 慢速起步仿真 | 第62-64页 |
5.3.2 中速起步仿真 | 第64-66页 |
5.3.3 高速起步仿真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