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3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以单燃料天然气汽车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碳平衡法燃气消耗量检测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 第19-25页 |
2.1 碳平衡法的理论依据及使用条件 | 第19页 |
2.2 单燃料天然气汽车碳平衡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19-21页 |
2.2.1 天然气理化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2.2.2 单燃料天然气汽车排放分析 | 第20-21页 |
2.3 传统气耗量测量方法分析 | 第21-22页 |
2.3.1 质量法 | 第21页 |
2.3.2 流量计测量法 | 第21-22页 |
2.4 碳平衡法的优势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基于碳平衡原理的气耗量计算模型建立 | 第25-29页 |
3.1 百公里燃气消耗量模型建立 | 第25-27页 |
3.1.1 尾气流量计算 | 第25页 |
3.1.2 尾气各含碳气体浓度计算 | 第25-26页 |
3.1.3 单位行驶里程含碳气体质量计算 | 第26页 |
3.1.4 百公里燃气消耗量模型 | 第26-27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气耗量实车检测系统设计及数据分析 | 第29-51页 |
4.1 试验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9-30页 |
4.1.1 试验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29-30页 |
4.1.2 检测系统采样方式分析 | 第30页 |
4.2 硬件部分选型 | 第30-39页 |
4.2.1 试验车辆类型的选择 | 第30-31页 |
4.2.2 尾气分析装置的选型及原理 | 第31-34页 |
4.2.3 流量计的选型与管路改装 | 第34页 |
4.2.4 底盘测功机选型及阻力加载研究 | 第34-39页 |
4.3 软件部分 | 第39-42页 |
4.3.1 主控软件 | 第39-41页 |
4.3.2 碳平衡油耗仪上位机软件 | 第41-42页 |
4.4 试验过程 | 第42-44页 |
4.4.1 试验准备 | 第42-43页 |
4.4.2 试验流程设计及实施 | 第43-44页 |
4.5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44-50页 |
4.5.1 试验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4.5.2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6-50页 |
4.5.3 模型修正 | 第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不同燃料汽车的碳平衡法适用性研究 | 第51-57页 |
5.1 柴油车车辆的选择及加载力计算 | 第51-52页 |
5.2 柴油车碳平衡法对比试验及数据分析 | 第52-55页 |
5.2.1 柴油车碳平衡法 | 第52页 |
5.2.2 质量法 | 第52-53页 |
5.2.3 试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 第53-55页 |
5.2.4 检测精度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碳平衡法的误差分析及试验条件优化研究 | 第57-63页 |
6.1 测量与误差的理论研究 | 第57-58页 |
6.1.1 测量的定义 | 第57页 |
6.1.2 误差的定义 | 第57页 |
6.1.3 碳平衡测量法的误差来源 | 第57-58页 |
6.2 碳平衡法计算模型的误差分析 | 第58-62页 |
6.2.1 误差传递系数的计算 | 第58-60页 |
6.2.2 各参数波动对气耗量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60-61页 |
6.2.3 基于误差分析的碳平衡法试验条件优化措施 | 第61-6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