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仿真相关理论综述 | 第21-28页 |
2.1 元胞自动机理论 | 第21-22页 |
2.1.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 | 第21-22页 |
2.1.3 元胞自动机在道路交通流中的应用 | 第22页 |
2.2 隧道交通流特性研究 | 第22-25页 |
2.2.1 环境特性 | 第22-23页 |
2.2.2 交通特性 | 第23-25页 |
2.3 交通流仿真特性参数 | 第25-27页 |
2.3.1 车辆换道次数 | 第25-26页 |
2.3.2 车辆行驶速度及速度方差 | 第26-27页 |
2.3.3 交通流量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客货分流隧道仿真及数据分析 | 第28-42页 |
3.1 双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建立及基本验证 | 第28-31页 |
3.2 客货分流必要性研究 | 第31-36页 |
3.2.1 货车比例对交通流特征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2 客货分流前后道路交通流特征变化 | 第33-35页 |
3.2.3 隧道路段客货分流的意义 | 第35-36页 |
3.3 不同标志点设立位置下的交通流变化 | 第36-39页 |
3.3.1 不同客货分流位置点的流量变化研究 | 第38页 |
3.3.2 不同客货分流位置点的速度及速度差变化 | 第38-39页 |
3.3.3 不同客货分流位置点的换道次数变化 | 第39页 |
3.4 客货分流策略中的参数标定 | 第39-41页 |
3.4.1 标志点及分流区长度标定 | 第39-40页 |
3.4.2 客货分流交通标志的具体设立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客货分流隧道入口速度管控研究 | 第42-61页 |
4.1 单一限速模式下的交通流参数变化 | 第42-49页 |
4.1.1 不同限速方式的区别及适用条件 | 第42-43页 |
4.1.2 限速区间长度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 | 第43-45页 |
4.1.3 限速值大小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 | 第45-49页 |
4.2 隧道不同区段交通流特征分析 | 第49-53页 |
4.2.1 限速区段划分 | 第49-51页 |
4.2.2 不同区段的流量特征 | 第51-52页 |
4.2.3 不同区段的速度特征 | 第52-53页 |
4.3 隧道入口段管控研究 | 第53-60页 |
4.3.1 速度控制理论 | 第53页 |
4.3.2 速度控制及限速参数标定 | 第53-56页 |
4.3.3 货车影响管控效果对比分析 | 第56-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1-63页 |
5.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1页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