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钗记》用韵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二)南戏与《荆钗记》 | 第11-12页 |
| (三)《荆钗记》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四)《荆钗记》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系联法 | 第13页 |
| 2.数据统计法 | 第13页 |
| 3.对比研究法 | 第13-14页 |
| 一、《荆钗记》韵部归纳及分析 | 第14-64页 |
| (一)阴声韵 | 第14-39页 |
| 1.支微部 | 第14-24页 |
| 2.鱼模部 | 第24-29页 |
| 3.皆咍部 | 第29-31页 |
| 4.萧豪部 | 第31-33页 |
| 5.歌戈部 | 第33-35页 |
| 6.家麻部 | 第35-37页 |
| 7.尤侯部 | 第37-39页 |
| (二)阳声韵 | 第39-60页 |
| 1.东钟部 | 第39-40页 |
| 2.真文部 | 第40-43页 |
| 3.寒先部 | 第43-51页 |
| 4.江阳部 | 第51-54页 |
| 5.庚蒸部 | 第54-59页 |
| 6.侵寻部 | 第59页 |
| 7.盐添部 | 第59-60页 |
| (三)入声韵 | 第60-64页 |
| 1.屋烛部 | 第60-61页 |
| 2.德质部 | 第61-62页 |
| 3.薛月部 | 第62-64页 |
| 二、《荆钗记》用韵异部相押及分析 | 第64-73页 |
| (一)阴声韵异部相押 | 第64-66页 |
| 1.支微部与鱼模部 | 第64-65页 |
| 2.鱼模部与尤侯部 | 第65页 |
| 3.皆咍部与萧豪部 | 第65页 |
| 4.歌戈部与支微部 | 第65页 |
| 5.尤侯部与支微部 | 第65-66页 |
| (二)阳声韵异部相押 | 第66-68页 |
| 1.真文部、侵寻部和庚蒸部 | 第66-67页 |
| 2.寒先部与真文部 | 第67页 |
| 3.寒先部与庚蒸部 | 第67页 |
| 4.盐添部与寒先部 | 第67-68页 |
| (三)阴声韵与阳声韵异部相押 | 第68-70页 |
| 1.支微部与寒先部 | 第68-69页 |
| 2.支微部与侵寻部 | 第69页 |
| 3.东钟部与支微部 | 第69页 |
| 4.皆咍部与寒先部 | 第69-70页 |
| 5.歌戈部与江阳部 | 第70页 |
| (四)入声韵和阴声韵异部相押 | 第70-73页 |
| 1.屋烛部与鱼模部 | 第70-71页 |
| 2.德质部与支微部 | 第71页 |
| 3.德质部与家麻部 | 第71页 |
| 4.薛月部与家麻部 | 第71页 |
| 5.薛月部与歌戈部 | 第71-73页 |
| 三、《荆钗记》用韵特点的共历时比较 | 第73-79页 |
| (一)《荆钗记》用韵特点的共时比较 | 第73-76页 |
| 1.《荆钗记》与《刘知远白兔记》的韵部比较 | 第73-75页 |
| 2.《荆钗记》与《拜月亭》的韵部比较 | 第75-76页 |
| (二)《荆钗记》用韵特点的历时比较 | 第76-79页 |
| 1.《荆钗记》与《中原音韵》的韵部比较 | 第76-77页 |
| 2.《荆钗记》与《洪武正韵》的韵部比较 | 第77-79页 |
| 结语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