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无聊 | 第9-11页 |
1.1.1 无聊和无聊倾向 | 第9页 |
1.1.2 无聊倾向的测量 | 第9-10页 |
1.1.3 无聊的原因 | 第10-11页 |
1.1.4 无聊倾向的影响 | 第11页 |
1.2 内隐态度测量 | 第11-13页 |
1.3 内隐态度的改变研究 | 第13-14页 |
1.4 大学生专业认同、无聊倾向和网络依赖之间的关系 | 第14-18页 |
1.4.1 大学生专业认同及其影响 | 第14-15页 |
1.4.2 大学生网络依赖影响及其成因探析 | 第15-16页 |
1.4.3 大学生专业认同、无聊倾向和网络依赖间关系 | 第16-18页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2.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9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3 研究一大学生内隐无聊倾向的测量 | 第21-2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1-23页 |
3.2.2.1 外显无聊倾向量表 | 第21页 |
3.2.2.2 内隐无聊倾向测量程序编制 | 第21-23页 |
3.2.3 研究设计 | 第23页 |
3.2.4 研究过程 | 第23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3.3.1 内隐无聊倾向的显著性检验 | 第23-24页 |
3.3.2 不同性别的内隐无聊倾向差异分析 | 第24-25页 |
3.3.3 内隐无聊倾向和外显无聊倾向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 第25页 |
3.4 讨论 | 第25-26页 |
3.4.1 大学生整体内隐无聊倾向现状 | 第25页 |
3.4.2 大学生内隐无聊倾向和外显无聊倾向之间的关系 | 第25-26页 |
4 研究二大学生内隐无聊倾向的改变 | 第26-3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4.2.3 研究设计 | 第26页 |
4.2.4 研究过程 | 第26-27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4.3.1 样本同质性检验 | 第27页 |
4.3.2 实验组内隐无聊倾向的前后测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4.3.3 控制组内隐无聊倾向的前后测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4.3.4 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d值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4.4 讨论 | 第30-31页 |
5 研究三大学生专业认同、无聊倾向和网络依赖间关系分析 | 第31-36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5.2.3 研究过程 | 第31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5.3.1 无聊倾向、专业认同和网络依赖的总体状况 | 第32页 |
5.3.2 内隐无聊倾向和专业认同、网络依赖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5.3.3 外显无聊倾向、专业认同和网络依赖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3页 |
5.3.4 无聊倾向、专业认同和网络依赖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3-34页 |
5.4 讨论 | 第34-36页 |
5.4.1 大学生专业认同、无聊倾向和网络依赖总体状况分析 | 第34页 |
5.4.2 大学生专业认同、无聊倾向和网络依赖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5.4.3 大学生专业认同、无聊倾向和网络依赖之间关系分析 | 第35-36页 |
6 综合讨论 | 第36-39页 |
6.1 大学生内隐无聊倾向和外显无聊倾向关系分析 | 第36页 |
6.2 大学生内隐无聊倾向改变 | 第36-37页 |
6.3 大学生专业认同、无聊倾向和网络依赖之间的关系 | 第37-3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39-40页 |
7.1 结论 | 第39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