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当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 | 第12-13页 |
1.1.2 校园规划发展热潮后的空间利用不足问题 | 第13-15页 |
1.1.3 “以人为本”实践于设计领域 | 第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内研究文献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7-18页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概念解析及相关理论 | 第22-38页 |
2.1 非正式学习的定义 | 第22-24页 |
2.2 高校学生心理行为特征 | 第24-29页 |
2.2.1 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2.2 高校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2.2.3 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2.3 高校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提出 | 第29-38页 |
2.3.1 相关理论 | 第29-30页 |
2.3.2 高校教学建筑的总体空间研究 | 第30-31页 |
2.3.3 高校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定义 | 第31-32页 |
2.3.4 高校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功能 | 第32页 |
2.3.5 高校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空间特征 | 第32-33页 |
2.3.6 类似概念比较 | 第33-35页 |
2.3.7 高校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载体分类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案例研究 | 第38-74页 |
3.1 教学建筑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分类研究 | 第38-68页 |
3.1.1 内部交通内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 第38-50页 |
3.1.2 厅堂空间内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 第50-58页 |
3.1.3 平台空间内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 第58-68页 |
3.2 以非正式学习空间为主的高校教学建筑研究 | 第68-73页 |
3.2.1 英国西敏斯学院新教学楼 | 第68-70页 |
3.2.2 丹麦Orestad大学教学楼 | 第70-71页 |
3.2.3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学实验楼 | 第71-7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高校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与手法 | 第74-106页 |
4.1 设计原则 | 第74-77页 |
4.1.1 整体性原则 | 第74-75页 |
4.1.2 合理性原则 | 第75页 |
4.1.3 可达性原则 | 第75页 |
4.1.4 多样性原则 | 第75-76页 |
4.1.5 人性化原则 | 第76-77页 |
4.2 教学建筑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通用设计手法分析 | 第77-91页 |
4.2.1 色彩处理手法 | 第77-80页 |
4.2.2 声学处理手法 | 第80-81页 |
4.2.3 采光处理手法 | 第81-83页 |
4.2.4 遮挡处理手法 | 第83-85页 |
4.2.5 家具布置手法 | 第85-90页 |
4.2.6 其他配套设施 | 第90-91页 |
4.3 教学建筑局部空间中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手法分析 | 第91-104页 |
4.3.1 在交通空间中的设计要点 | 第92-98页 |
4.3.2 在厅堂空间中的设计要点 | 第98-101页 |
4.3.3 在平台空间中的设计要点 | 第101-104页 |
4.4 传统建筑更新的设计手法分析 | 第104-10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高校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方案实践——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校区 | 第106-113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106页 |
5.2 设计构思 | 第106-108页 |
5.3 教学楼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 | 第108-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总结、不足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6.1 总结 | 第11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附录 | 第118-125页 |
附录1:国内研究案例附录表 | 第118-120页 |
附录2:国外研究案例附录表 | 第120-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附件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