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1 教育戏剧在国外的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1-12页 |
第2章 戏剧与教育 | 第12-20页 |
2.1 戏剧 | 第12-14页 |
2.1.1 戏剧与戏剧的本质 | 第12-13页 |
2.1.2 戏剧的本质与特征 | 第13-14页 |
2.2 戏剧的发生 | 第14-15页 |
2.2.1 社会表演的启示说 | 第14-15页 |
2.3 戏剧与教育 | 第15-20页 |
2.3.1 戏剧的目的 | 第15-16页 |
2.3.2 教育的目的 | 第16-17页 |
2.3.3 戏剧与教育 | 第17-18页 |
2.3.4 戏剧的教育性质 | 第18-20页 |
第3章 教育戏剧 | 第20-32页 |
3.1 教育戏剧 | 第20-22页 |
3.1.1 教育戏剧 | 第20-21页 |
3.1.2 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 | 第21-22页 |
3.2 教育戏剧课程教学的原则 | 第22-25页 |
3.2.1 课程设计的结构 | 第22-23页 |
3.2.2 课程设计的要素 | 第23-25页 |
3.3 教育戏剧课程的教学模式 | 第25-29页 |
3.3.1 戏剧理解的教学模式 | 第25-26页 |
3.3.2 百宝箱的教学模式 | 第26-27页 |
3.3.3 故事戏剧的教学模式 | 第27-29页 |
3.4 教育戏剧的意义 | 第29-32页 |
3.4.1 提高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 第29-30页 |
3.4.2 培养想象能力,建立自我观念 | 第30页 |
3.4.3 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社会认知 | 第30页 |
3.4.4 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 第30-32页 |
第4章 孔子“诗教”思想 | 第32-38页 |
4.1 “诗教” | 第32-33页 |
4.2 “诗教”思想 | 第33-35页 |
4.3 诗教的过程 | 第35-38页 |
第5章 教育戏剧与“诗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暗合 | 第38-44页 |
5.1 新课改视野下的教育戏剧 | 第38-40页 |
5.1.1 语文新课标的性质与教育戏剧 | 第38-39页 |
5.1.2 语文新课标与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 | 第39-40页 |
5.2 教育戏剧与“诗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暗合 | 第40-44页 |
5.2.1 语文教学性质的暗合 | 第40-41页 |
5.2.2 语文教学方法的暗合 | 第41-42页 |
5.2.3 语文教学目标的暗合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