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认知中的“量”与界标“了”的互动初探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绪论第9-13页
   ·选题背景第9-10页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析题第10页
     ·研究目标第10页
   ·理论背景及相关研究动态第10-12页
     ·主观性与主观化第10-11页
     ·有界与无界第11页
     ·意象和意象图示第11-12页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2-13页
     ·研究方法第12页
     ·语料来源第12-13页
第二章 “量”的状态与界标“了”第13-29页
   ·“量”的运动状态与界标“了”:“入界”-“出界”第13-18页
     ·关于“入界”-“出界”运动及状态第13-14页
     ·“纳入类”动词与界标“了”的互动第14-17页
     ·从“纳入”到“实现”:由“吃了苹果”完句性引发的探讨第17-18页
   ·“量”的存现状态与界标“了”第18-25页
     ·“存现”-“消失”状态与界标“了”第18-22页
     ·“了”在“存现”-“消失”状态中的不对称现象第22-25页
   ·“量”的变化状态与界标“了”第25-29页
     ·“程度量”的变化状态:AP + 了第25-26页
     ·形容词的“量度”:“不AP 了”与“不那么AP 了”第26-27页
     ·程度量的清晰度与“了”所标界的量变程度第27-29页
第三章 情态语力与界标“了”第29-37页
   ·关于“情态”和“情态副词”第29-30页
     ·关于“情态”第29页
     ·关于情态副词第29-30页
   ·情态与界标“了”第30-37页
     ·指向将来的“情态”与界标“了”第30-32页
     ·情态副词与界标“了”的互动例举第32-33页
     ·蕴含情态的否定词“不”与“了”的互动第33-34页
     ·双“了”格式及其情态体现第34-37页
第四章、“时间量”与界标“了”第37-43页
   ·时间副词“就”与“了”第37-40页
     ·关于“就”与“了”的粘着成因第37-38页
     ·主观时间增量:“就”、“没”、“了”共现句第38-39页
     ·主观时间减量:“不一会儿+ 就+( W )+了”格式第39-40页
   ·关于“没+ V +了”格式的再思考第40-42页
     ·关于“没V了”格式的语境分析第40-41页
     ·“没V了”格式的生成第41-42页
   ·时间量与过程量的配合:关于错句“我今天回来了”第42-43页
第五章、动词的“量”与界标“了”第43-47页
   ·心理动词与“了”的共现第43-45页
     ·“喜欢”与“了”的共现情况第43-44页
     ·单音节心理动词“怕、厌、服”与“了”的共现第44-45页
   ·强动量动词与界标“了”第45-46页
     ·强动量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及分类第45页
     ·强动量动词与“了”互动的适应性句式第45-46页
   ·蕴含变化量的动词与界标“了”第46-47页
第六章、结语和余论第47-49页
   ·结语第47页
   ·余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后记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殊数词“一”的研究
下一篇:汉语语块及其在留学生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