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识字论文

基于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探索大陆汉字教育的新路径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3页
    (一) 研究缘起第9-10页
        1.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第9-10页
        2.“字感识字教学法”在台湾地区的广泛应用第10页
        3.促进“字感识字教学法”研究第10页
    (二)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理论研究第11页
        2.教学实践第11页
    (三)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理论意义第11-12页
        2.实践意义第12页
    (四)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文献研究法第12页
        2.观察法第12-13页
        3.访谈法第13页
        4.比较分析法第13页
一、台湾地区“字感识字教学法”的概述第13-18页
    (一) 相关定义第13-15页
        1.“字感识字教学法”第13-14页
        2.汉字教育第14-15页
    (二)“字感识字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5-17页
        1.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第15页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5-16页
        3.“六书”理论第16-17页
    (三)“字感识字教学”与“字源识字教学”的区别第17-18页
        1.内涵的不同第17页
        2.基本操作方法的不同第17页
        3.认知路径的不同第17-18页
二、台湾地区“字感识字教学法”的内容体系第18-25页
    (一) 汉字字根的探源分析第18-20页
        1.部首教学第18-19页
        2.偏旁教学第19页
        3.本字增体教学第19页
        4.同源字教学第19-20页
    (二) 汉字教学的单元分类第20-21页
        1.部首分类第20-21页
        2.部件分类第21页
        3.文化分类第21页
    (三) 汉字文化的知识拓展第21-23页
        1.天文地理知识第22页
        2.文化民生知识第22页
        3.自然百物知识第22-23页
    (四) 古今汉字的意义演变第23-25页
        1.本义第23页
        2.引申义第23-24页
        3.古今字(词)义的变化第24-25页
三、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的课例及分析第25-32页
    (一) 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的实施现状第25-27页
    (二) 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教学课例第27-29页
    (三) 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的优缺点分析第29-32页
        1.“字感识字教学法”的优势第29-31页
        2.“字感识字教学法”存在的不足第31-32页
四、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对大陆汉字教育的启示第32-46页
    (一) 借鉴“字感识字教学法”,促进大陆汉字教育发展第32-34页
        1.系统汉字教学体系的建立第32-33页
        2.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第33-34页
        3.汉字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第34页
    (二) 传授“六书”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第34-40页
        1.象形字的教学第35-36页
        2.指事字的教学第36-37页
        3.会意字的教学第37-38页
        4.形声字的教学第38-40页
    (三) 参考《说文解字》讲授汉字,保障解字权威性第40-41页
        1.借鉴《说文》部首编排法第40页
        2.选取《说文》古字第40页
        3.学习《说文》析形释义法第40-41页
        4.关注《说文》古字的初始意义第41页
    (四) 通过字根探源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理解第41-43页
        1.部首识字第41-42页
        2.声符、形符识字第42-43页
    (五) 引用框架分类法学习汉字,扩大学生识字量第43-45页
        1.部首分类第43-44页
        2.文化生活分类第44-45页
    (六) 设计识字课程要融入文化生活,增强学生识字兴趣第45-46页
        1.结合生活经验第45页
        2.渗透文化生活第45-46页
        3.识字趣味化第46页
    (七)了解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强化识字动机第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沈阳市T区五所小学为例
下一篇: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要素厘定与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