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2.“字感识字教学法”在台湾地区的广泛应用 | 第10页 |
3.促进“字感识字教学法”研究 | 第10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理论研究 | 第11页 |
2.教学实践 | 第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2.观察法 | 第12-13页 |
3.访谈法 | 第13页 |
4.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一、台湾地区“字感识字教学法”的概述 | 第13-18页 |
(一) 相关定义 | 第13-15页 |
1.“字感识字教学法” | 第13-14页 |
2.汉字教育 | 第14-15页 |
(二)“字感识字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第15页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3.“六书”理论 | 第16-17页 |
(三)“字感识字教学”与“字源识字教学”的区别 | 第17-18页 |
1.内涵的不同 | 第17页 |
2.基本操作方法的不同 | 第17页 |
3.认知路径的不同 | 第17-18页 |
二、台湾地区“字感识字教学法”的内容体系 | 第18-25页 |
(一) 汉字字根的探源分析 | 第18-20页 |
1.部首教学 | 第18-19页 |
2.偏旁教学 | 第19页 |
3.本字增体教学 | 第19页 |
4.同源字教学 | 第19-20页 |
(二) 汉字教学的单元分类 | 第20-21页 |
1.部首分类 | 第20-21页 |
2.部件分类 | 第21页 |
3.文化分类 | 第21页 |
(三) 汉字文化的知识拓展 | 第21-23页 |
1.天文地理知识 | 第22页 |
2.文化民生知识 | 第22页 |
3.自然百物知识 | 第22-23页 |
(四) 古今汉字的意义演变 | 第23-25页 |
1.本义 | 第23页 |
2.引申义 | 第23-24页 |
3.古今字(词)义的变化 | 第24-25页 |
三、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的课例及分析 | 第25-32页 |
(一) 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的实施现状 | 第25-27页 |
(二) 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教学课例 | 第27-29页 |
(三) 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的优缺点分析 | 第29-32页 |
1.“字感识字教学法”的优势 | 第29-31页 |
2.“字感识字教学法”存在的不足 | 第31-32页 |
四、台湾“字感识字教学法”对大陆汉字教育的启示 | 第32-46页 |
(一) 借鉴“字感识字教学法”,促进大陆汉字教育发展 | 第32-34页 |
1.系统汉字教学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2.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 第33-34页 |
3.汉字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 第34页 |
(二) 传授“六书”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 第34-40页 |
1.象形字的教学 | 第35-36页 |
2.指事字的教学 | 第36-37页 |
3.会意字的教学 | 第37-38页 |
4.形声字的教学 | 第38-40页 |
(三) 参考《说文解字》讲授汉字,保障解字权威性 | 第40-41页 |
1.借鉴《说文》部首编排法 | 第40页 |
2.选取《说文》古字 | 第40页 |
3.学习《说文》析形释义法 | 第40-41页 |
4.关注《说文》古字的初始意义 | 第41页 |
(四) 通过字根探源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理解 | 第41-43页 |
1.部首识字 | 第41-42页 |
2.声符、形符识字 | 第42-43页 |
(五) 引用框架分类法学习汉字,扩大学生识字量 | 第43-45页 |
1.部首分类 | 第43-44页 |
2.文化生活分类 | 第44-45页 |
(六) 设计识字课程要融入文化生活,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 第45-46页 |
1.结合生活经验 | 第45页 |
2.渗透文化生活 | 第45-46页 |
3.识字趣味化 | 第46页 |
(七)了解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强化识字动机 | 第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