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8页 |
| (二)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 第9-18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一) 流动青少年 | 第9-10页 |
| (二) 社会融入 | 第10页 |
| (三) 民办学校 | 第10页 |
| (四) 发展性小组工作 | 第10页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 (一) 人格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 (二)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6页 |
| (三)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6页 |
| 五、研究方法介绍 | 第16-18页 |
| (一) 行动研究 | 第16-17页 |
| (二) 资料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 第17-18页 |
| 六、研究框架 | 第18页 |
| 第三章 服务开展的背景介绍 | 第18-26页 |
| 一、服务开展的学校和人群 | 第18-19页 |
| 二、流动青少年基本情况 | 第19-22页 |
| 三、服务的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 四、服务的设计 | 第23-24页 |
| 五、服务的目标 | 第24-25页 |
| (一) 总目标 | 第24-25页 |
| (二) 具体目标 | 第25页 |
| 六、服务的思路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服务的开展过程 | 第26-57页 |
| 一、小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 二、服务的开展情况 | 第27-53页 |
| (一) 第一次小组活动 | 第27-31页 |
| (二) 第二次小组活动 | 第31-35页 |
| (三) 第三次小组活动 | 第35-38页 |
| (四) 第四次小组活动 | 第38-42页 |
| (五) 第五次小组活动 | 第42-45页 |
| (六) 第六次小组活动 | 第45-49页 |
| (七) 第七次小组活动 | 第49-53页 |
| 三、小组效果评估 | 第53-56页 |
| (一) 学习方面的变化 | 第53页 |
| (二) 自信心的提升 | 第53-54页 |
| (三)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 第54页 |
| (四) 人际关系的改善 | 第54-55页 |
| (五) 适应能力的增强 | 第55-56页 |
| 四、服务的不足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入的反思 | 第57-64页 |
| 一、流动青少年城市社会的困境 | 第57-59页 |
| (一) 个人层面 | 第57-58页 |
| (二) 社会层面 | 第58-59页 |
| 二、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的反思 | 第59-64页 |
| (一) 服务过程中工作者的角色 | 第59-61页 |
| (二) 发展性小组工作介入的优势 | 第61-62页 |
| (三) 促进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入的社会工作思考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附录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