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8页 |
| 二、理论与分析框架 | 第18-27页 |
| (一) 优势视角 | 第18-19页 |
| (二) 社会融合的框架 | 第19-25页 |
| (三) 布迪厄资本理论 | 第25-27页 |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27-31页 |
| (一) 个案选择与研究经过 | 第28-29页 |
| (二) 参与式观察与访谈 | 第29-30页 |
| (三) 田野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 四、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 (一) 本文主要内容 | 第31页 |
| (二) 本文主要创新 | 第31-32页 |
| (三) 本文结构安排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社会融合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社区共融”项目为例 | 第33-41页 |
| 一、项目概况 | 第33-35页 |
| (一) 项目起源 | 第33页 |
| (二) 项目发展 | 第33页 |
| (三) 项目规划与内容 | 第33-34页 |
| (四) 人员配备与内部支持 | 第34-35页 |
| 二、项目实施的外部环境 | 第35-36页 |
| (一) 少数民族群体的客观需要 | 第35-36页 |
| (二) 政府支持 | 第36页 |
| 三、项目实施具体内容和过程 | 第36-41页 |
| (一) “奇热融融”宣传活动 | 第36-37页 |
| (二) 促进少数民族融入本地的活动 | 第37-38页 |
| (三) 促进少数民族与本地居民双方融合的活动 | 第38-40页 |
| (四) 其他社会工作实务活动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夯实基础:经济融合过程中的资本建构实践 | 第41-50页 |
| 一、经济资本的初步积累:完善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 | 第41-45页 |
| (一) 发展意愿的整合 | 第42-44页 |
| (二) 行业共识的优化 | 第44-45页 |
| 二、经济资本积累的进一步深化:建立经济活动的外部机制 | 第45-50页 |
| (一) 劳动技能培训 | 第46-47页 |
| (二) 政府介入与民间力量支持 | 第47-50页 |
| 第四章 延伸广度:社会融合过程中的资本建构实践 | 第50-59页 |
| 一、地域空间的适应——融入社区生活 | 第50-54页 |
| (一) 对于居住环境的认同与理解 | 第51-53页 |
| (二) 对社区资源的贡献与享有 | 第53-54页 |
| 二、地域空间的超越——建构社会关系网络 | 第54-59页 |
| (一) 建立亲密性、支持性社会网络 | 第55-56页 |
| (二) 建立非亲密性、社区性社会网络 | 第56-59页 |
| 第五章 拓展深度:文化融合过程中的资本建构实践 | 第59-68页 |
| 一、文化资本的积累 | 第60-65页 |
| (一)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第61-62页 |
| (二) 对新文化的习得 | 第62-63页 |
| (三) 主体社会对少数民族的接纳 | 第63-65页 |
| 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 第65-6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8-76页 |
| 一、社会融合何以可能: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的相互作用 | 第68-70页 |
| 二、以资本建构为核心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 第70-75页 |
| (一) 优势视角下以资本建构为核心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 第71-72页 |
| (二) 社会工作者文化敏感的再讨论 | 第72-75页 |
| 三、不足与反思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附录 | 第81-86页 |
| 一、访谈名单 | 第81页 |
| 二、访谈提纲 | 第81-83页 |
| (一)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访谈提纲 | 第81-82页 |
| (二) 社会工作者访谈提纲 | 第82-83页 |
| 三、“我是拉面王”项目内容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