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2 大城市及突发客流概述 | 第16-23页 |
2.1 大城市概述 | 第16-18页 |
2.1.1 大城市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大城市交通特征 | 第16-18页 |
2.2 突发客流概述 | 第18-19页 |
2.2.1 大型活动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2 突发客流定义及组成 | 第19页 |
2.3 突发客流的等级及影响传播 | 第19-21页 |
2.3.1 突发客流等级标准 | 第19-20页 |
2.3.2 突发客流下的影响传播分析 | 第20-21页 |
2.4 突发客流条件下的交通特性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突发客流条件下公共交通客流预测 | 第23-38页 |
3.1 突发客流影响范围确定 | 第23-25页 |
3.2 突发客流条件下的公共交通客流预测内容及步骤 | 第25-26页 |
3.3 背景公共交通客流量预测方法及模型 | 第26-28页 |
3.3.1 回归分析法 | 第26-27页 |
3.3.2 GM(1,1)灰色预测模型 | 第27-28页 |
3.3.3 时间序列法 | 第28页 |
3.4 大型活动诱增公共交通客流量预测方法及模型 | 第28-37页 |
3.4.1 诱增总量生成预测 | 第28-29页 |
3.4.2 大型活动诱增客流量分布预测 | 第29-31页 |
3.4.3 大型活动参与者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 第31-32页 |
3.4.4 大型活动公共交通客流分配预测 | 第32-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公共交通换乘效率评价方法 | 第38-46页 |
4.1 常规公交换乘效率模糊综合评价 | 第38-41页 |
4.1.1 常规公交换乘效率评价指标 | 第38-40页 |
4.1.2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第40-41页 |
4.1.3 常规公交换乘效率评价与分析实施步骤 | 第41页 |
4.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地铁换乘效率评价 | 第41-45页 |
4.2.1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41-43页 |
4.2.2 DEA 模型评价指标 | 第43-44页 |
4.2.3 地铁换乘效率评价与分析实施步骤 | 第44-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成都市突发客流条件下公共交通换乘研究实例分析 | 第46-68页 |
5.1 成都体育中心位置周边公共交通状况 | 第46-48页 |
5.1.1 体育中心位置及场馆介绍 | 第46-47页 |
5.1.2 地铁站点调查分析 | 第47-48页 |
5.1.3 公交线路调查分析 | 第48页 |
5.2 突发客流影响范围确定 | 第48-51页 |
5.2.1 初步影响范围确定 | 第48-49页 |
5.2.2 突发客流最大影响距离 | 第49页 |
5.2.3 突发客流影响传播分析 | 第49-51页 |
5.3 公共交通客流量预测 | 第51-57页 |
5.3.1 背景公共交通客流量预测 | 第51-53页 |
5.3.2 诱增公共交通客流量预测 | 第53-56页 |
5.3.3 排除无效线路 | 第56-57页 |
5.4 公共交通换乘优化 | 第57-59页 |
5.5 公共交通换乘效率评价与分析 | 第59-64页 |
5.5.1 常规公交换乘效率评价 | 第59-62页 |
5.5.2 地铁换乘效率评价 | 第62-63页 |
5.5.3 换乘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5.6 改善意见与应对措施 | 第64-67页 |
5.6.1 公共交通管理改善意见 | 第64-66页 |
5.6.2 乘客出行换乘应对措施 | 第66-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