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及相关安全理论研究 | 第16-21页 |
2.1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的基本知识 | 第16-18页 |
2.1.1 地铁区间隧道的施工方法 | 第16-17页 |
2.1.2 我国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特点 | 第17-18页 |
2.2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及安全管理 | 第18-21页 |
2.2.1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安全方面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2 地铁区间隧道现场施工安全 | 第19-20页 |
2.2.3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技术安全管理 | 第20-21页 |
3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危险源识别 | 第21-29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1-22页 |
3.1.1 珠三角软弱围岩某地铁区间隧道工程概况 | 第21-22页 |
3.2 危险源辨识 | 第22-27页 |
3.2.1 危险源的类别 | 第22-24页 |
3.2.2 对危险源进行辨识的意义 | 第24页 |
3.2.3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 第24-26页 |
3.2.4 危险源辨识的手段 | 第26-27页 |
3.3 地铁区间隧道的危险源辨识 | 第27-29页 |
3.3.1 珠三角软弱围岩某区间隧道危险源辨识 | 第27-29页 |
4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安全性研究方法 | 第29-36页 |
4.1 模糊物元法 | 第29-32页 |
4.1.1 构造模糊物元矩阵 | 第29-32页 |
4.2 层次分析法 | 第32-34页 |
4.2.1 基本步骤 | 第32-34页 |
4.3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4-36页 |
5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技术安全状况实例分析 | 第36-59页 |
5.1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技术状况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6-56页 |
5.1.1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技术模糊物元分析 | 第37-40页 |
5.1.2 层次分析法求权重复合物元 R_w | 第40-49页 |
5.1.3 应用模糊评判法对该施工技术的安全性进行研究 | 第49-56页 |
5.2 珠三角软弱围岩地铁区间隧道主要危险源的分析和措施 | 第56-59页 |
5.2.1 珠三角软弱围岩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 | 第56-58页 |
5.2.2 珠三角软弱围岩地铁区间隧道主要危险源的的具体技术措施 | 第58-59页 |
6 该区间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 第59-66页 |
6.1 重视第三方监测 | 第59-61页 |
6.1.1 地铁施工中第三方监测的必要性 | 第59页 |
6.1.2 第三方监测在地铁施工中目的和任务 | 第59-60页 |
6.1.3 对第三方监测的建议 | 第60-61页 |
6.2 超前支护措施 | 第61-63页 |
6.2.1 超前管棚和超前小导管的设计与施工 | 第61-63页 |
6.3 具体控制措施 | 第63-64页 |
6.3.1 勘察设计阶段探明地质情况 | 第63页 |
6.3.2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 第63页 |
6.3.3 加强施工技术施工安全交底 | 第63页 |
6.3.4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预防措施 | 第63-64页 |
6.3.5 加强临边临口的安全防护 | 第64页 |
6.4 完善工程保险制度 | 第64-66页 |
6.4.1 工程保险的几点作用 | 第64-65页 |
6.4.2 目前我国工程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善 | 第65-6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7.1 结论 | 第66页 |
7.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A 影响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工法安全性权重调查问卷 | 第69-72页 |
附录 B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工法安全程度调查问卷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