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有效结课的调查研究--以河南部分高中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2.1 国外有关结课的研究 | 第13-15页 |
2.2 国内有关结课的研究 | 第15-18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页 |
2.3.2 动机理论 | 第18页 |
2.3.3 艾斯宾浩遗忘曲线理论 | 第18-19页 |
2.3.4 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有效结课的内涵、原则和特征 | 第20-24页 |
3.1 结课、有效结课的内涵 | 第20页 |
3.1.1 结课的内涵 | 第20页 |
3.1.2 有效结课的内涵 | 第20页 |
3.2 有效结课应遵循的原则 | 第20-21页 |
3.2.1 目的性原则 | 第20-21页 |
3.2.2 灵活性原则 | 第21页 |
3.2.3 时效性原则 | 第21页 |
3.3 结课、有效结课的特征 | 第21-24页 |
3.3.1 结课的一般特征 | 第21-22页 |
3.3.2 有效结课的特征 | 第22-24页 |
第4章 高中地理课堂结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4-40页 |
4.1 高中地理课堂结课现状抽样调查设计 | 第24-25页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4-25页 |
4.1.2 调查方法 | 第25页 |
4.1.3 调查对象与调查范围 | 第25页 |
4.2 问卷的回收与处理 | 第25-26页 |
4.3 抽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4.3.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4.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4.4 高中地理课堂低效结课行为的表现 | 第35-37页 |
4.4.1 结课认识不足,意识淡薄 | 第35-36页 |
4.4.2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参与度不高 | 第36页 |
4.4.3 结课行为不规范,存在拖堂现象 | 第36-37页 |
4.4.4 结课方法固定,效果不佳 | 第37页 |
4.5 影响地理教师有效结课的因素 | 第37-40页 |
4.5.1 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 第37-38页 |
4.5.2 备课不充分,欠缺教学策略 | 第38页 |
4.5.3 教学时间与精力的限制 | 第38页 |
4.5.4 评价机制的局限性 | 第38-40页 |
第5章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结课具体方法与策略探讨 | 第40-53页 |
5.1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结课的方法研究 | 第40-49页 |
5.1.1 总结巩固类方法 | 第41-43页 |
5.1.2 延伸拓展类方法 | 第43-45页 |
5.1.3 情感调动类方法 | 第45-48页 |
5.1.4 学生活动类方法 | 第48-49页 |
5.2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结课的实施策略 | 第49-53页 |
5.2.1 深入理解有效结课 | 第49-50页 |
5.2.2 掌握结课技巧,灵活选择结课方法 | 第50页 |
5.2.3 课前充分预设,杜绝拖堂行为 | 第50页 |
5.2.4 课中动态生成,保证结课效果 | 第50-51页 |
5.2.5 课后调整反思,发挥结课余热 | 第51-52页 |
5.2.6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A | 第57-59页 |
附录B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