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1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1.3.2 访谈法 | 第13页 |
1.3.3 观察法 | 第13页 |
1.4 本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4.1 本研究的重难点 | 第13-14页 |
1.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实践教学法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实践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2 实践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 第16-17页 |
2.2.2 生活教育理论 | 第17页 |
2.2.3 主体教育理论 | 第17-18页 |
2.2.4 活动教育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的作用 | 第19-23页 |
3.1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宏观作用 | 第19-20页 |
3.1.1 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 | 第19-20页 |
3.1.2 有助于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质量 | 第20页 |
3.2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微观作用 | 第20-23页 |
3.2.1 强化初中生的思想认识 | 第20-21页 |
3.2.2 实践教学法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第21页 |
3.2.3 全面培养初中生人格 | 第21-22页 |
3.2.4 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 | 第22-23页 |
第4章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4.1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的主要形式 | 第23-24页 |
4.1.1 具有实践意义的家庭作业 | 第23页 |
4.1.2 学校组织参加公益活动 | 第23-24页 |
4.1.3 富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 | 第24页 |
4.1.4 相互协作的学生校园生活 | 第24页 |
4.2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4.2.1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流于形式化 | 第24-25页 |
4.2.2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培养的实施方式单一 | 第25-26页 |
4.2.3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实施缺乏足够保障 | 第26-27页 |
4.2.4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中初中生满意度低 | 第27-28页 |
4.3 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4.3.1 依靠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 第28页 |
4.3.2 理论研究和创新滞后 | 第28-29页 |
4.3.3 实践教学法的实施缺乏长效机制 | 第29-30页 |
第5章 完善实践教学法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对策 | 第30-41页 |
5.1 提高社会对实践教学法的认识 | 第30-31页 |
5.1.1 转变公众和家长的观念 | 第30页 |
5.1.2 转变初级中学教学观念 | 第30-31页 |
5.1.3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 第31页 |
5.2 制定科学的实施原则 | 第31-36页 |
5.2.1 分层次原则 | 第32-33页 |
5.2.2 针对性原则 | 第33-35页 |
5.2.3 多样化原则 | 第35-36页 |
5.3 健全政策机制保障 | 第36-39页 |
5.3.1 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 第36页 |
5.3.2 完善运作、管理、监督、评价机制 | 第36-38页 |
5.3.3 加强中学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 | 第38页 |
5.3.4 建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 第38-39页 |
5.4 加强实践教学法理论研究 | 第39页 |
5.5 注重课堂内外相互渗透 | 第39-40页 |
5.6 协调思想品德培养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 第40-4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