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巴士线路布设方法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内外社区巴士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外公交线路优化研究 | 第17-18页 |
1.4 社区巴士存在问题分析 | 第18-1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社区巴士的概念及特点 | 第22-38页 |
2.1 社区巴士概述 | 第22-25页 |
2.1.1 社区巴士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社区巴士的特点 | 第23页 |
2.1.3 社区巴士的分类 | 第23-25页 |
2.2 社区巴士与常规公交的对比 | 第25-27页 |
2.2.1 社区巴士与常规公交的结合点 | 第25-26页 |
2.2.2 社区巴士与常规公交的区别 | 第26-27页 |
2.3 社区巴士线路规划概述 | 第27-30页 |
2.3.1 社区巴士线路规划与常规公交规划的区别 | 第27-28页 |
2.3.2 社区巴士线路规划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2.3.3 社区巴士线路表现形式 | 第29-30页 |
2.4 社区巴士需求特性分析 | 第30-31页 |
2.5 社区巴士客流特性分析 | 第31-34页 |
2.6 社区巴士线路特征分析 | 第34-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社区巴士线路布设方法研究 | 第38-50页 |
3.1 社区巴士线路布设原则 | 第38页 |
3.2 社区巴士与大运量交通的衔接形式 | 第38-39页 |
3.3 线路布设流程 | 第39-40页 |
3.4 基于公交线网评价的线路布设区域确定 | 第40-47页 |
3.4.1 线网评价指标 | 第41-44页 |
3.4.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3.4.3 三大片区评价结果 | 第45-47页 |
3.5 社区巴士站点布设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社区巴士线路规划模型 | 第50-68页 |
4.1 社区巴士车辆路径问题描述 | 第50-51页 |
4.2 社区巴士线路布设模型 | 第51-56页 |
4.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1-52页 |
4.2.2 变量及符号含义 | 第52-53页 |
4.2.3 模型优化目标 | 第53-55页 |
4.2.4 模型整合 | 第55-56页 |
4.3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模型求解 | 第56-61页 |
4.3.1 算法原理 | 第56-57页 |
4.3.2 算法流程设计 | 第57-61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61-67页 |
4.4.1 算例设计 | 第61-62页 |
4.4.2 算例结果 | 第62-64页 |
4.4.3 算法性能分析 | 第64-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社区巴士线路设计案例分析 | 第68-76页 |
5.1 香山片区地理条件简介 | 第68-69页 |
5.2 香山片区现状交通条件 | 第69-70页 |
5.3 实例研究 | 第70-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