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关于和谐家庭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关于职业女性家庭关系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3 关于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4 研究评述 | 第13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1 和谐家庭关系 | 第13-14页 |
1.4.2 职业女性 | 第14页 |
1.5 理论基础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1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5.2 创新点 | 第15页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民营企业职业女性家庭关系现状评估及分析 | 第17-26页 |
2.1 调查单位背景 | 第17页 |
2.2 调查对象及样本概况 | 第17-18页 |
2.3 调查内容及问卷合理性说明 | 第18页 |
2.4 职业女性家庭关系现状 | 第18-22页 |
2.4.1 亲子关系紧张 | 第19-20页 |
2.4.2 夫妻关系处于亚健康状态 | 第20-21页 |
2.4.3 职业女性个体身心和谐度有待提高 | 第21-22页 |
2.5 职业女性家庭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2.5.1 社会性原因 | 第22-23页 |
2.5.2 制度性原因 | 第23页 |
2.5.3 个体性原因 | 第23页 |
2.6 职业女性的服务需求 | 第23-26页 |
2.6.1 职业女性服务需求的内容 | 第24页 |
2.6.2 职业女性服务需求的频次 | 第24页 |
2.6.3 职业女性服务的形式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职业女性和谐家庭关系的干预设计及实践 | 第26-40页 |
3.1 民营企业职业女性和谐家庭关系干预方案设计 | 第26-28页 |
3.1.1 资源分析 | 第26-27页 |
3.1.2 介入方式 | 第27页 |
3.1.3 服务目标 | 第27页 |
3.1.4 服务方案 | 第27-28页 |
3.2 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 | 第28-37页 |
3.2.1 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 | 第28-34页 |
3.2.2 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 | 第34-35页 |
3.2.3 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 | 第35-37页 |
3.3 干预服务评估 | 第37-40页 |
3.3.1 个案工作的评估 | 第37-38页 |
3.3.2 小组工作的评估 | 第38页 |
3.3.3 社区工作的评估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职业女性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对策思考 | 第40-47页 |
4.1 社会工作介入职业女性和谐家庭关系建立的可行性条件 | 第40-41页 |
4.1.1 专业化的场域设置 | 第40页 |
4.1.2 专业性的服务人才 | 第40页 |
4.1.3 开放性的企业文化 | 第40-41页 |
4.1.4 合理链接多方资源 | 第41页 |
4.2 社会工作介入职业女性和谐家庭关系建立的可操作服务流程 | 第41-44页 |
4.2.1 理念宣传 | 第41-42页 |
4.2.2 需求评估 | 第42页 |
4.2.3 服务方案设计实施及评估 | 第42-44页 |
4.3 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技巧的运用启示 | 第44-45页 |
4.3.1 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启示 | 第44页 |
4.3.2 社会工作方法技巧的运用启示 | 第44-45页 |
4.4 促进职业女性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相关建议 | 第45-46页 |
4.4.1 政府层面 | 第45页 |
4.4.2 企业层面 | 第45-46页 |
4.4.3 家庭层面 | 第46页 |
4.4.4 个人层面 | 第46页 |
4.5 研究不足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8页 |
附件一:职业女性家庭现状评估的访谈提纲 | 第50-51页 |
附件二:职业女性家庭关系现状与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第51-58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