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18页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2 存在的难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农村青年女性 | 第18页 |
2.1.2 受教育程度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教育公平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济宁市三县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程度现状分析 | 第22-40页 |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第22-26页 |
3.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3.1.2 调查问卷内容 | 第24-25页 |
3.1.3 调研时间及对象 | 第25页 |
3.1.4 调查数据与整理 | 第25页 |
3.1.5 问卷信度检验 | 第25-26页 |
3.2 济宁市三县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相关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3.2.1 农村青年女性个人基本状况 | 第26-27页 |
3.2.2 农村青年女性家庭基本状况 | 第27-30页 |
3.2.3 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基本状况 | 第30-33页 |
3.2.4 农村青年女性继续教育基本状况 | 第33-35页 |
3.3 农村青年女性个人及家庭基本状况与受教育程度的交叉表分析 | 第35-37页 |
3.3.1 个人基本状况与受教育程度的交叉表分析 | 第35-36页 |
3.3.2 家庭基本状况与受教育程度的交叉表分析 | 第36-37页 |
3.4 农村青年女性教育代际流动状况 | 第37-40页 |
3.4.1 转换矩阵分析法 | 第37-38页 |
3.4.2 教育代际流动状况呈现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济宁市三县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程度的社会影响 | 第40-54页 |
4.1 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程度对生存状况的影响 | 第40-46页 |
4.1.1 农村青年女性的生存状况 | 第40-43页 |
4.1.2 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对生存状况的影响 | 第43-46页 |
4.2 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程度对生育观的影响 | 第46-48页 |
4.2.1 农村青年女性的生育观 | 第46-47页 |
4.2.2 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对生育观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 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培育的影响 | 第48-52页 |
4.3.1 农村青年女性对子女的教育及期望 | 第48-50页 |
4.3.2 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对子女培育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 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程度社会影响总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农村青年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策略 | 第54-60页 |
5.1 财政方面:加大教育投入夯实物质基础 | 第54-56页 |
5.1.1 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第54页 |
5.1.2 打破二元城乡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 第54-55页 |
5.1.3 大力增加农民收入聚力实现乡村振兴 | 第55-56页 |
5.2 教育方面:优化教育结构推动协调发展 | 第56-58页 |
5.2.1 保证义务教育开展素质教育 | 第56-57页 |
5.2.2 扩大教育范围提升教育层次 | 第57页 |
5.2.3 加强继续教育重视技能培训 | 第57-58页 |
5.3 制度方面:转变教育观念提供制度保障 | 第58-60页 |
5.3.1 完善教育政策保证受教育权 | 第58页 |
5.3.2 重视女性教育保障女性权益 | 第58-59页 |
5.3.3 丰富业余生活改观精神面貌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0-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