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缘起:讲授法面临的挑战 | 第11-12页 |
(一) 教学理论研究中对于讲授法的质疑 | 第11-12页 |
(二) 教学实践中对讲授法的机械规定 | 第12页 |
二、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反思 | 第16-26页 |
一、关于讲授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一) 讲授法的内涵 | 第16-18页 |
(二) 讲授法的类型 | 第18页 |
(三) 讲授法的地位和作用 | 第18-19页 |
(四) 讲授法的运用与评价 | 第19-20页 |
(五) 讲授法的历史演进 | 第20-21页 |
(六) 新课改对讲授法的研究 | 第21-22页 |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22-24页 |
(一)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二)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23-24页 |
三、讲授法需要在新课改中更新和完善 | 第24-26页 |
(一) 讲授法是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传统教学方法 | 第24-25页 |
(二) 具有启发性的讲授法适合新课改教育实践的需求 | 第25页 |
(三) 讲授法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讲授法的历史演进 | 第26-50页 |
一、讲授法的兴起 | 第26-32页 |
(一) 兴起的历史背景 | 第26-27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27-28页 |
(三) 内涵及特点 | 第28-31页 |
(四) 评价:片面关注知识技能 | 第31-32页 |
二、讲授法的衰落 | 第32-39页 |
(一) 衰落的历史背景 | 第32-34页 |
(二) 具体表现及案例 | 第34-37页 |
(三) 内涵和特点 | 第37-39页 |
(四) 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 | 第39页 |
三、讲授法的短暂回潮 | 第39-43页 |
(一) 回潮的历史背景 | 第39-40页 |
(二) 内涵及特点 | 第40-43页 |
(三) 评价:对知识量的追求 | 第43页 |
四、讲授法的新涵义 | 第43-50页 |
(一) 历史背景 | 第43-44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44-47页 |
(三) 内涵及特点 | 第47-49页 |
(四) 评价:对意义建构、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新课改背景下讲授法的当代意蕴 | 第50-66页 |
一、讲授法的当代意蕴 | 第50-53页 |
(一) 从形式上由"注入式"走向"意义建构" | 第50-51页 |
(二) 从内容上由片面关注知识技能到强调身心发展 | 第51-52页 |
(三) 从对待方式由片面否定到理性扬弃其存在价值 | 第52页 |
(四) 从学生地位学生由客体到实在的主体 | 第52-53页 |
二、新课改背景下讲授法的作用 | 第53-63页 |
(一)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 第53-55页 |
(二) 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 第55-60页 |
(三) 关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达成 | 第60-63页 |
三、新课改中讲授法有效运作的主体性条件支撑 | 第63-66页 |
(一) 教师对讲授法的理解影响讲授法作用的发挥 | 第63-64页 |
(二) 教师的创造性制约着讲授法新内涵的发挥 | 第64页 |
(三) 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影响讲授法作用的发挥 | 第64-66页 |
结语:讲授法的演变回顾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