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基因水平对乳酸菌改良的概况 | 第10-15页 |
1.2.1 减弱单个酶的活性 | 第11-12页 |
1.2.2 全局调控 | 第12-13页 |
1.2.3 利用乳酸菌的耐酸机制 | 第13-14页 |
1.2.4 基因水平对乳酸菌改良概况的简析 | 第14-15页 |
1.3 数学模型在生物代谢调控中的应用 | 第15-20页 |
1.3.1 生物系统数学建模的方法 | 第15-18页 |
1.3.2 数学模型的分析 | 第18-19页 |
1.3.3 乳酸菌中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宿主菌和载体 | 第21页 |
2.1.2 常用试剂 | 第21-22页 |
2.1.3 引物 | 第22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流程 | 第23页 |
2.3 构建表达载体 pMG36e-rl | 第23-29页 |
2.3.1 rcfB+lacR 全基因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 第23-24页 |
2.3.2 质粒 pMG36e-rl 的构建路线 | 第24页 |
2.3.3 质粒提取 | 第24-26页 |
2.3.4 DNA 片段的回收 | 第26页 |
2.3.5 双酶切体系 | 第26页 |
2.3.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2.3.7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体系 | 第27页 |
2.3.8 连接产物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7页 |
2.3.9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7-28页 |
2.3.10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8-29页 |
第3章 pH 调控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29-40页 |
3.1 简化的代谢网络 | 第29页 |
3.2 数学模型的假设 | 第29-30页 |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3.3.1 乳糖的代谢 | 第30-31页 |
3.3.2 基因的调控 | 第31-32页 |
3.3.3 细菌的生长 | 第32页 |
3.3.4 结合乳糖代谢与基因调控 | 第32-34页 |
3.4 pH 调控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生成速率数学模型的校正 | 第34-35页 |
3.5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5-37页 |
3.6 重要参数的模拟分析 | 第37-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嗜热链球菌乳酸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40-55页 |
4.1 简化的代谢网络 | 第40页 |
4.2 数学模型的假设 | 第40页 |
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9页 |
4.3.1 乳糖的代谢 | 第42-43页 |
4.3.2 基因的调控 | 第43页 |
4.3.3 FBP 与 ATP 对酶促反应的调控 | 第43-44页 |
4.3.4 结合乳糖代谢与基因调控 | 第44-49页 |
4.4 嗜热链球菌乳酸生成数学模型的校正 | 第49-50页 |
4.5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0-51页 |
4.6 重要参数的模拟分析 | 第51-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表达载体 pMG36e-rl 的构建 | 第55-59页 |
5.1 rcfB+lacR 全基因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 第55-56页 |
5.2 pMG36e 质粒的提取 | 第56页 |
5.3 双酶切回收片段 | 第56-57页 |
5.4 重组质粒 DNA 的电泳检验 | 第57页 |
5.5 重组质粒 DNA 的 PCR 及双酶切检测 | 第57-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1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