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美育论文--美术论文

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8-26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第18-23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8-20页
        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20-23页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第23-26页
        一、理论意义第23页
        二、实践意义第23-26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26-51页
    第一节 课程审美化思想回溯第26-35页
        一、西方思想家的相关学说与见解第26-30页
        二、中国教育家的相关认识与探索第30-35页
    第二节 课程审美化政策回顾第35-43页
        一、欧美相关政策管窥第35-38页
        二、新中国相关政策的回顾第38-43页
    第三节 课程审美化研究综述第43-48页
        一、有关以美育人的研究第43-45页
        二、有关课程审美化的研究第45-47页
        三、有关学校管理审美化的研究第47-48页
    第四节 文献综述小结第48-51页
        一、基于审美要求的四种课程观第48-50页
        二、相关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第50-51页
第三章 核心概念的提出、界定及理论基础第51-84页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提出第52-56页
        一、传统课程观的特点第52页
        二、失衡的唯科学主义课程观第52-54页
        三、课程审美化具有课程再平衡功能第54-56页
    第二节 课程审美化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第56-66页
        一、审美第56-60页
        二、审美化第60-61页
        三、课程审美化第61-63页
        四、课程审美化建设第63-64页
        五、审美素养第64-66页
    第三节 课程审美化的理论基础第66-84页
        一、审美育人:课程审美化的美学基础第66-70页
        二、审美情感:课程审美化的心理学基础第70-76页
        三、审美文化:课程审美化的文化学基础第76-77页
        四、审美管理:课程审美化的管理学基础第77-84页
第四章 研究方案第84-96页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目标及创新点第84-87页
        一、研究的出发点第84-85页
        二、研究的目标第85页
        三、研究的内容第85-86页
        四、研究的创新点第86-87页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第87-89页
        一、文献法第87页
        二、问卷法第87页
        三、个案法第87-89页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89-96页
        一、调研的对象第89-91页
        二、技术路线第91-93页
        三、论文结构第93-96页
第五章 问卷调查研究第96-123页
    第一节 调研设计与实施第96-106页
        一、调研的目的第96页
        二、问卷的对象第96-97页
        三、问卷的设计第97-101页
        四、问卷的实施第101-102页
        五、数据的统计处理第102-106页
    第二节 调研结论第106-123页
        一、结果与分析第106-117页
        二、结论与启示第117-123页
第六章 个案研究第123-163页
    第一节 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第123-125页
        一、研究设计第123页
        二、研究实施第123-125页
    第二节 个案分析第125-148页
        一、A校:从课程设计入手带动课程审美化建设第125-128页
        二、B校:从审美素养着手引领课程审美化的目标第128-130页
        三、C校:以管理审美奠基课程审美化建设第130-136页
        四、D校:以课程整合为课程审美化建设的方向第136-139页
        五、E校:以高效课堂保障课程审美化落地第139-141页
        六、F校:以审美文化建设为课程审美化建设营造环境第141-143页
        七、G校:以课程改革为课程审美化建设的突破口第143-145页
        八、H校:以“美的教育”为课程审美化建设打造师资第145-148页
    第三节 个案学校提供的启示第148-155页
        一、审美精神是课程审美化建设的纽带第148-150页
        二、课程审美化建设应体现美学规律第150-153页
        三、美的情感体验应贯穿于审美化课程建设中第153-155页
    第四节 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实践模式及其局限第155-163页
        一、现有的四种实践模式第155-161页
        二、现有模式的局限第161-163页
第七章 课程审美化建设框架第163-216页
    第一节 课程审美化的核心、实质及过程第163-168页
        一、在课程中:课程审美化的核心第163-164页
        二、课程审美化的实质第164-165页
        三、课程审美化的过程第165-168页
    第二节 课程审美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第168-175页
        一、课程审美化的特点第168-172页
        二、课程审美化的形式第172-174页
        三、课程审美化的分类第174-175页
    第三节 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内容第175-185页
        一、课程目标的审美化建设第175-176页
        二、课堂形态的审美化建设第176-178页
        三、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建设第178-179页
        四、师生关系的审美化建设第179-180页
        五、课程评价的审美化建设第180-182页
        六、课程环境的审美化建设第182-183页
        七、教师队伍的审美化建设第183-185页
    第四节 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原则第185-190页
        一、艺术教化原则第185页
        二、管理审美原则第185-186页
        三、课程体验原则第186-187页
        四、课程整合原则第187-188页
        五、课堂优化原则第188-189页
        六、审美评价引导原则第189-190页
    第五节 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实施途径第190-212页
        一、确立美好的学校形象第190-192页
        二、确立审美育人的目标体系第192-201页
        三、构建审美立学的课程体系第201-204页
        四、构建审美立教的教学模式第204-206页
        五、构建审美助学的学习策略辅助体系第206-207页
        六、构建审美立校的管理保障体系第207-212页
    第六节 基于课程审美化的学生审美素养培养指向第212-216页
        一、审美感受第212-213页
        二、审美想象第213页
        三、审美理解第213-214页
        四、审美创造第214-216页
第八章 课程审美化建设的追求第216-236页
    第一节 艺术育人功能的再思考第216-220页
        一、三种基本功能第216-217页
        二、两种拓展功能第217-218页
        三、客观看待艺术的育人功能第218-220页
    第二节 艺术让学生成为完整人格的人第220-223页
        一、艺术欣赏的意义第220页
        二、艺术让人成为人第220-221页
        三、艺术让学生成为完整人格的人第221-223页
    第三节 教师美好心灵的构建第223-227页
        一、教师情感的发展第223-224页
        二、教师心灵世界的组成第224-225页
        三、教师心灵世界的构建第225-227页
    第四节 师表美是教育艺术的价值追求第227-231页
        一、强化师生共鸣,塑造教师情感取向第227-228页
        二、弘扬审美精神,塑造教师理念取向第228-229页
        三、弘扬奉献精神,塑造教师审美价值取向第229页
        四、传承进取精神,重塑教师学习取向第229-231页
    第五节 课程审美化的未来展望第231-236页
        一、世界将进入大审美经济时代第231页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第231-232页
        三、教师成为审美者第232-234页
        四、课程审美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234-23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36-247页
后记第247-249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49-250页

论文共2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肝硬化患者十二指肠微生态及益生菌干预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下一篇:语文教师对作文创造性的评价:现状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