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2.2 研究结果 | 第18-19页 |
2 相关理论知识及文献综述 | 第19-42页 |
2.1 拟人化品牌(PERSONIFICATION) | 第19-25页 |
2.1.1 拟人化品牌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2 拟人化品牌的特征 | 第21页 |
2.1.3 品牌拟人化的原因 | 第21页 |
2.1.4 拟人化品牌的积极作用 | 第21-23页 |
2.1.5 拟人化品牌的消极作用 | 第23页 |
2.1.6 拟人化品牌的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1.7 拟人化的困难 | 第24-25页 |
2.2 品牌犯错 | 第25-31页 |
2.2.1 品牌犯错的概念 | 第25-26页 |
2.2.2 品牌犯错的影响机制 | 第26-27页 |
2.2.3 品牌犯错的分类 | 第27-28页 |
2.2.4 品牌犯错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5 品牌犯错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2.3 信任(TRUST) | 第31-35页 |
2.3.1 信任的概念 | 第31-32页 |
2.3.2 信任的分类 | 第32-33页 |
2.3.3 信任的作用 | 第33页 |
2.3.4 信任的建立和修复 | 第33-34页 |
2.3.5 信任的相关研究 | 第34-35页 |
2.4 犯错回应(RESPONDING FOR WRONGDOING) | 第35-42页 |
2.4.1 犯错回应的概念 | 第35页 |
2.4.2 犯错回应的重要性 | 第35-36页 |
2.4.3 犯错回应的主要类型 | 第36-40页 |
2.4.4 犯错回应的争议性 | 第40-42页 |
3 理论基础 | 第42-46页 |
3.1 有限理性人 | 第42页 |
3.2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 | 第42-43页 |
3.3 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THEORY) | 第43-44页 |
3.4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 第44-46页 |
4 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 | 第46-51页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46-48页 |
4.1.1 品牌是否拟人化的调节作用 | 第46-47页 |
4.1.2 道歉对品牌犯错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 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48-51页 |
4.2.1 研究模型一 | 第49页 |
4.2.2 研究模型二 | 第49-51页 |
5 研究设计及实证检验 | 第51-66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5.1.1 概述及被试选择 | 第51页 |
5.1.2 研究目的 | 第51-52页 |
5.2 预实验设计 | 第52-54页 |
5.2.1 预实验目的 | 第52页 |
5.2.2 预实验过程 | 第52-54页 |
5.3 实验1 | 第54-60页 |
5.3.1 刺激物设计,关键变量的测量以及实验流程 | 第54-59页 |
5.3.2 结论与讨论 | 第59-60页 |
5.4 实验2 | 第60-63页 |
5.4.1 被试选择 | 第60页 |
5.4.2 刺激物设计及实验流程 | 第60-62页 |
5.4.3 结论与讨论 | 第62-63页 |
5.5 实验3 | 第63-66页 |
5.5.1 实验概述以及被试选择 | 第63页 |
5.5.2 激物设计及实验流程 | 第63-65页 |
5.5.3 结论与讨论 | 第65-66页 |
6 研究结论及营销启示 | 第66-70页 |
6.1 理论贡献 | 第66-67页 |
6.2 管理贡献 | 第67-68页 |
6.3 研究局限以及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附录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