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语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1. 课题背景及简介 | 第17-19页 |
2. 食源性致病菌 | 第19-23页 |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9页 |
2.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 第19-20页 |
2.3 沙门氏菌 | 第20-21页 |
2.4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0157:H7 | 第21页 |
2.5 产类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氏菌(STEC) | 第21页 |
2.6 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的检测 | 第21-23页 |
3 本课题所涉及到的食品致病菌快速检测和鉴定方法 | 第23-25页 |
3.1 酶联荧光免疫分析 | 第23页 |
3.2 免疫磁珠技术(IMS) | 第23页 |
3.3 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3-24页 |
3.4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 第24-25页 |
4 凉菜中致病菌检验方法的建立 | 第25-39页 |
4.1 材料 | 第25-26页 |
4.1.1 培养基 | 第25页 |
4.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25页 |
4.1.3 标准菌株 | 第25-26页 |
4.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 第26-27页 |
4.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检验方法 | 第26页 |
4.2.2 增菌和分离培养 | 第26页 |
4.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 | 第26-27页 |
4.2.4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 | 第27页 |
4.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 | 第27-28页 |
4.3.1 建立检验方法 | 第27-28页 |
4.3.2 增菌和分离培养 | 第28页 |
4.3.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鉴定 | 第28页 |
4.4 沙门氏菌的检测 | 第28-30页 |
4.4.1 建立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4.4.2 增菌和分离培养 | 第29-30页 |
4.4.3 沙门氏菌鉴定 | 第30页 |
4.4.4 血清学分型 | 第30页 |
4.5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O157:H7的检测 | 第30-32页 |
4.5.1 建立检验方法 | 第30-31页 |
4.5.2 前处理与增菌培养 | 第31页 |
4.5.3 免疫磁珠捕获与分离 | 第31-32页 |
4.5.4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O157:H7鉴定 | 第32页 |
4.5.5 血清学试验 | 第32页 |
4.6 产类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氏菌(STEC)的检测 | 第32-35页 |
4.6.1 建立检测方法 | 第32-34页 |
4.6.2 增菌和分离培养 | 第34页 |
4.6.3 DNA模板提取 | 第34页 |
4.6.4 荧光PCR检测 | 第34页 |
4.6.5 检测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4.6.6 STEC鉴定 | 第35页 |
4.7. 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的检测 | 第35-39页 |
4.7.1 建立检验方法 | 第35-37页 |
4.7.2 增菌和分离培养 | 第37页 |
4.7.3 DNA模板提取 | 第37页 |
4.7.4 多重PCR检测 | 第37页 |
4.7.5 检测结果分析 | 第37页 |
4.7.6 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的鉴定 | 第37-39页 |
5 凉菜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 第39-47页 |
5.1 总体情况 | 第39-43页 |
5.1.1 三年内所采样本阳性率比较 | 第40页 |
5.1.2 各类凉菜所检出阳性率比较 | 第40-41页 |
5.1.3 4个采样区域样本阳性率比较 | 第41-42页 |
5.1.4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携带情况 | 第42页 |
5.1.5 沙门菌分型 | 第42-43页 |
5.2 致病菌耐药性检测 | 第43-47页 |
5.2.1 1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 | 第43-44页 |
5.2.2 11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耐药性检测 | 第44-45页 |
5.2.3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检测 | 第45-46页 |
5.2.4 沙门菌耐药检测 | 第46-47页 |
6. 讨论 | 第47-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