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金的概述 | 第9-12页 |
1.2.1 我国金矿的资源来源和特点及生产概况 | 第10-11页 |
1.2.2 金矿石氰化浸出工艺 | 第11-12页 |
1.3 氰化尾渣的来源和特点及现状 | 第12-13页 |
1.3.1 氰化尾渣来源 | 第12页 |
1.3.2 氰化尾渣特点 | 第12-13页 |
1.3.3 氰化尾渣的处理现状 | 第13页 |
1.3.4 氰化尾渣的危害 | 第13页 |
1.4 国内外对氰化尾渣的治理情况 | 第13-18页 |
1.5 氯化离析 | 第18-22页 |
1.5.1 概述 | 第18页 |
1.5.2 国外对难选铜矿物采用氯化离析法工业化试验的尝试 | 第18-20页 |
1.5.3 氯化离析法在国内的研究 | 第20-21页 |
1.5.4 氯化离析法优缺点 | 第21-22页 |
1.6 选题内容和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3-32页 |
2.1 实验样品准备 | 第23页 |
2.2 氰化尾渣相关分析结果 | 第23-25页 |
2.3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4 实验所需主要设备 | 第26页 |
2.5 实验流程 | 第26-28页 |
2.6 主要评价指标 | 第28页 |
2.7 元素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2.7.1 金的分析 | 第28-29页 |
2.7.2 银的分析 | 第29页 |
2.7.3 铜的分析 | 第29-30页 |
2.7.4 铁的分析 | 第30页 |
2.7.5 SiO_2分析 | 第30页 |
2.8 样品表征 | 第30-32页 |
2.8.1 粒度分析 | 第30-31页 |
2.8.2 XRD分析 | 第31页 |
2.8.3 SEM分析 | 第31-32页 |
3 氯化离析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32-42页 |
3.1 氯化物的物理性质 | 第32-34页 |
3.1.1 金属氯化物的熔点与沸点 | 第32页 |
3.1.2 金属氯化物蒸汽压 | 第32-33页 |
3.1.3 氯化物的稳定性及其对应元素的还原性 | 第33-34页 |
3.2 固体氯化物的氯化机理的探讨 | 第34-37页 |
3.2.1 氧化物直接与氯气反应 | 第35-36页 |
3.2.2 固体氯化剂的分解 | 第36-37页 |
3.3 氧化物与氯化氢反应研究 | 第37-41页 |
3.3.1 有价金属氧化物与脉石矿物与氯化氢的反应 | 第37-39页 |
3.3.2 氯化速率的研究 | 第39-40页 |
3.3.3 氯化物的迁移与还原反应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4 氰化尾渣的氯化离析实验研究 | 第42-56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氰化尾渣氯化离析相关条件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4.2.1 氧化铜加入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氯化剂种类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3 氯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4 还原剂种类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5 还原剂用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6 还原剂粒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7 离析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8 离析时间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 综合实验结果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离析后焙砂浮选研究 | 第56-61页 |
5.1 捕收剂种类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 捕收剂用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 磨矿细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 矿浆pH的影响 | 第59页 |
5.5 综合实验结果 | 第59-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