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重机股权激励案例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小结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概述 | 第19-28页 |
2.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概念 | 第19页 |
2.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管理层短视行为 | 第19-21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页 |
2.2.3 激励理论 | 第21-22页 |
2.2.4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2页 |
2.2.5 产权理论 | 第22-23页 |
2.3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 | 第23-25页 |
2.3.1 股票期权 | 第23-24页 |
2.3.2 限制性股票 | 第24-25页 |
2.3.3 股票增值权 | 第25页 |
2.4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要素 | 第25-28页 |
2.4.1 激励对象 | 第25-26页 |
2.4.2 授予价格 | 第26页 |
2.4.3 授予规模 | 第26页 |
2.4.4 解锁条件 | 第26-27页 |
2.4.5 激励期限 | 第27-28页 |
第3章 林州重机股权激励案例描述 | 第28-37页 |
3.1 林州重机概况 | 第28-31页 |
3.1.1 公司介绍 | 第28-29页 |
3.1.2 公司治理情况 | 第29-30页 |
3.1.3 人力资源情况 | 第30-31页 |
3.2 林州重机实施股权激励背景分析 | 第31-33页 |
3.2.1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动因分析 | 第31-32页 |
3.2.2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33页 |
3.3 林州重机股权激励方案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 第33-37页 |
3.3.1 林州重机股权激励方案简介 | 第33-35页 |
3.3.2 林州重机股权激励实施过程 | 第35-37页 |
第4章 林州重机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 第37-52页 |
4.1 林州重机实施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 第37-41页 |
4.1.1 股权激励实施有效之处 | 第37-38页 |
4.1.2 股权激励实施失效之处 | 第38-41页 |
4.2 林州重机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分析 | 第41-45页 |
4.2.1 解锁条件 | 第41-43页 |
4.2.2 激励对象 | 第43页 |
4.2.3 授予规模 | 第43-44页 |
4.2.4 授予价格 | 第44-45页 |
4.2.5 激励期限 | 第45页 |
4.3 林州重机股权激励方案改进 | 第45-52页 |
4.3.1 激励对象改进 | 第45-46页 |
4.3.2 授予规模改进 | 第46-48页 |
4.3.3 解锁条件改进 | 第48-50页 |
4.3.4 激励期限及授予价格改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