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基于互文翻译策略的中国传统文化外宣--以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简介第12页
    1.2 选题依据第12-15页
        1.2.1 文学译介及其研究的重要性第12-13页
        1.2.2 互文性在文学译介中的重要性第13-14页
        1.2.3 研究林语堂译著的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第15页
    1.4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论文结构安排第16-18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8-27页
    2.1 简介第18页
    2.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第18-19页
        2.2.1 前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第18-19页
        2.2.2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第19页
    2.3 基于互文与关联的翻译研究第19-24页
        2.3.1 互文与翻译第19-23页
            2.3.1.1 互文性理论的渊源发展与运用实践第19-21页
            2.3.1.2 基于互文性理论的翻译研究第21-22页
            2.3.1.3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第22-23页
        2.3.2 互文、关联与翻译第23-24页
            2.3.2.1 基于互文性与关联理论的翻译研究第23-24页
            2.3.2.2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第24页
    2.4 林语堂翻译作品的研究第24-26页
        2.4.1 前人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研究第25页
        2.4.2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第25-26页
    2.5 总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分析框架第27-30页
    3.1 简介第27页
    3.2 互文翻译与最佳关联第27-28页
    3.3 本文的分析框架第28-29页
    3.4 总结第29-30页
第四章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涉及的互文性第30-39页
    4.1 简介第30页
    4.2 广义互文性的运用第30-36页
        4.2.1 儒释道文化的体现第30-35页
        4.2.2 《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影响第35-36页
        4.2.3 《京华烟云》中的时代因素第36页
    4.3 狭义互文性的运用第36-37页
        4.3.1 用典第36-37页
        4.3.2 注释第37页
        4.3.3 仿拟第37页
        4.3.4 替换第37页
    4.4 总结第37-39页
第五章 林语堂的互文翻译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第39-61页
    5.1 简介第39页
    5.2 互文翻译中的关联因素及其对文化外宣的意义第39-40页
    5.3 替换第40-48页
    5.4 注释第48-54页
    5.5 用典第54-56页
    5.6 仿拟第56-59页
    5.7 总结第59-61页
第六章 总结第61-64页
    6.1 简介第61页
    6.2 主要结论第61-62页
    6.3 研究启示第62-63页
    6.4 不足与建议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附件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SUMO化修饰E3连接酶基因OsSIZ2调控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磷的吸收转运
下一篇:企业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重新语境化与网页翻译--以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