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文翻译策略的中国传统文化外宣--以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简介 | 第12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2-15页 |
1.2.1 文学译介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1.2.2 互文性在文学译介中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2.3 研究林语堂译著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 第15页 |
1.4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2.1 简介 | 第18页 |
2.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1 前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2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 | 第19页 |
2.3 基于互文与关联的翻译研究 | 第19-24页 |
2.3.1 互文与翻译 | 第19-23页 |
2.3.1.1 互文性理论的渊源发展与运用实践 | 第19-21页 |
2.3.1.2 基于互文性理论的翻译研究 | 第21-22页 |
2.3.1.3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 | 第22-23页 |
2.3.2 互文、关联与翻译 | 第23-24页 |
2.3.2.1 基于互文性与关联理论的翻译研究 | 第23-24页 |
2.3.2.2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 | 第24页 |
2.4 林语堂翻译作品的研究 | 第24-26页 |
2.4.1 前人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研究 | 第25页 |
2.4.2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 | 第25-26页 |
2.5 总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分析框架 | 第27-30页 |
3.1 简介 | 第27页 |
3.2 互文翻译与最佳关联 | 第27-28页 |
3.3 本文的分析框架 | 第28-29页 |
3.4 总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涉及的互文性 | 第30-39页 |
4.1 简介 | 第30页 |
4.2 广义互文性的运用 | 第30-36页 |
4.2.1 儒释道文化的体现 | 第30-35页 |
4.2.2 《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3 《京华烟云》中的时代因素 | 第36页 |
4.3 狭义互文性的运用 | 第36-37页 |
4.3.1 用典 | 第36-37页 |
4.3.2 注释 | 第37页 |
4.3.3 仿拟 | 第37页 |
4.3.4 替换 | 第37页 |
4.4 总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林语堂的互文翻译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 | 第39-61页 |
5.1 简介 | 第39页 |
5.2 互文翻译中的关联因素及其对文化外宣的意义 | 第39-40页 |
5.3 替换 | 第40-48页 |
5.4 注释 | 第48-54页 |
5.5 用典 | 第54-56页 |
5.6 仿拟 | 第56-59页 |
5.7 总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1-64页 |
6.1 简介 | 第61页 |
6.2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6.3 研究启示 | 第62-63页 |
6.4 不足与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