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车门与屏蔽门监控系统研究 | 第13-14页 |
1.2.2 联动故障FTA分析研究 | 第14-15页 |
1.3 主要工作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车门与屏蔽门联动故障分析 | 第17-38页 |
2.1 列车车门系统 | 第17-19页 |
2.1.1 塞拉门系统 | 第17-18页 |
2.1.2 列车车门开/关门控制 | 第18-19页 |
2.2 站台屏蔽门系统 | 第19-22页 |
2.2.1 全高封闭式屏蔽门 | 第19-20页 |
2.2.2 屏蔽门控制方式 | 第20-22页 |
2.3 车门与屏蔽门联动控制 | 第22-25页 |
2.3.1 列车车门与屏蔽门联动条件 | 第22-24页 |
2.3.2 常见联动故障分析 | 第24-25页 |
2.4 基于故障树的联动故障分析 | 第25-37页 |
2.4.1 故障树分析法(FTA) | 第25-27页 |
2.4.2 故障树定量分析 | 第27-29页 |
2.4.3 联动故障树建立与分析 | 第29-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列车车门与站台屏蔽门联动监控系统设计 | 第38-50页 |
3.1 联动监控系统仿真实验平台设计 | 第38-44页 |
3.1.1 车门与屏蔽门模型层 | 第38-40页 |
3.1.2 控制柜层 | 第40-42页 |
3.1.3 中央监控平台 | 第42-44页 |
3.2 联动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第44-49页 |
3.2.1 联动监控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 第44-47页 |
3.2.2 障碍物探测功能设计 | 第47-49页 |
3.3 联动故障分级报警机制设计 | 第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故障分级报警模型 | 第50-69页 |
4.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Model) | 第50-60页 |
4.1.1 模糊综合评判理论 | 第50页 |
4.1.2 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50-53页 |
4.1.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53-57页 |
4.1.4 层次分析法(AHP) | 第57-60页 |
4.2 联动故障分级报警模型建立 | 第60-66页 |
4.2.1 建立联动故障因素集 | 第60-61页 |
4.2.2 建立联动故障等级评价集 | 第61页 |
4.2.3 联动故障因素集隶属度和权重确定 | 第61-66页 |
4.3 联动故障分级报警算法描述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监控系统联动测试与分析 | 第69-77页 |
5.1 联动监控系统监控软件测试 | 第69-71页 |
5.1.1 系统监控功能测试 | 第69-70页 |
5.1.2 系统监控操作测试 | 第70-71页 |
5.2 车门与屏蔽门联动控制测试 | 第71-75页 |
5.2.1 车门与屏蔽门开门时序测试 | 第72-73页 |
5.2.2 车门与屏蔽门关门时序测试 | 第73-75页 |
5.3 联动故障分级报警机制测试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