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关于民间音乐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理论实践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民族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民族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 第13页 |
1.2.4 对于以上文献的综合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2 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6-23页 |
2.1 多元智力理论 | 第16-19页 |
2.1.1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第16-18页 |
2.1.2 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影响 | 第18-19页 |
2.2 生态艺术教育理念 | 第19-23页 |
2.2.1 生态艺术理念产生的背景 | 第19页 |
2.2.2 生态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3 生态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2.2.4 生态艺术教育理论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 第22-23页 |
第3章 信阳民歌的艺术价值分析 | 第23-28页 |
3.1 信阳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 第23页 |
3.2 信阳民歌的艺术特色 | 第23-25页 |
3.2.1 信阳民歌艺术特色概述 | 第23-24页 |
3.2.2 信阳民歌的艺术体裁 | 第24-25页 |
3.3 信阳民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 第25-28页 |
3.3.1 农业为本的文化功能性 | 第26页 |
3.3.2 礼俗仪式的文化功能性 | 第26-27页 |
3.3.3 乐喜尚德的文化功能性 | 第27-28页 |
第4章 信阳民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价值与意义 | 第28-31页 |
4.1 信阳民歌与幼儿心理特征的契合点 | 第28-29页 |
4.2 信阳民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意义 | 第29-31页 |
4.2.1 传承社会文化 | 第29页 |
4.2.2 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 | 第29-30页 |
4.2.3 丰富当地幼儿音乐教育资源 | 第30-31页 |
第5章 信阳民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课例设计 | 第31-51页 |
5.1 信阳民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设计理念 | 第31-32页 |
5.1.1 树立整体全面的设计理念 | 第31-32页 |
5.1.2 树立相互融合的设计理念 | 第32页 |
5.1.3 树立儿童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 第32页 |
5.2 信阳民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2-34页 |
5.2.1 原本性与即兴性相结合 | 第32-33页 |
5.2.2 全面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 第33页 |
5.2.3 游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 第33-34页 |
5.2.4 传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 第34页 |
5.3 信阳民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整合与创编 | 第34-38页 |
5.3.1 信阳民歌的筛选 | 第35页 |
5.3.2 信阳民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歌词内容的改编及运用 | 第35-36页 |
5.3.3 信阳民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节奏的改编及运用 | 第36-37页 |
5.3.4 信阳民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旋律改编及运用 | 第37-38页 |
5.4 信阳民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部分课例设计 | 第38-51页 |
5.4.1 《石头剪刀布》 | 第38-40页 |
5.4.2 《乌龟》 | 第40-42页 |
5.4.3 《数小手》 | 第42-43页 |
5.4.4 《小猴子下山》 | 第43-45页 |
5.4.5 《螃蟹歌》 | 第45-46页 |
5.4.6 《小小售货员》 | 第46-47页 |
5.4.7 《看展览》 | 第47-49页 |
5.4.8 《游春》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