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5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5页 |
1.5.1 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1页 |
1.5.2 移动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25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5-4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1.1 个人知识管理 | 第25-26页 |
2.1.2 移动个人知识管理 | 第26-27页 |
2.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 第27-33页 |
2.3 移动个人知识管理的特点 | 第33-36页 |
2.3.1 移动个人知识管理的特点 | 第33-35页 |
2.3.2 不同时代下个人知识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 第35-36页 |
2.4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6-40页 |
2.4.1 新建构主义的提出 | 第36-37页 |
2.4.2 新建构主义的学习策略——“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 | 第37-38页 |
2.4.3 新建构主义与移动个人知识管理 | 第38-40页 |
2.5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第40-44页 |
2.5.1 连通主义的提出 | 第40-41页 |
2.5.2 连通主义的核心观点——“创建知识节点连接,实现知识流动” | 第41-42页 |
2.5.3 连通主义与移动个人知识管理 | 第42-44页 |
3 大学生移动个人知识管理调查设计 | 第44-52页 |
3.1 调查目的与内容 | 第44-45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44页 |
3.1.2 调查内容 | 第44-45页 |
3.2 大学生移动个人知识管理的访谈整理 | 第45-48页 |
3.3 大学生移动个人知识管理的问卷设计 | 第48-50页 |
3.4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50-52页 |
4 大学生移动个人知识管理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2-69页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2-59页 |
4.2 信度效度检验 | 第59-61页 |
4.3 假设检验分析 | 第61-65页 |
4.4 调查结果分析讨论 | 第65-69页 |
5 调查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9-72页 |
5.1 关于提升大学生移动个人知识管理意识与能力的若干建议 | 第69-70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70-71页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