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6-18页 |
1.3 研究的支撑理论 | 第18-20页 |
1.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1.3.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9页 |
1.3.3 协同理论 | 第19-20页 |
1.4 相关概念厘定 | 第20-21页 |
1.4.1 三级医院 | 第20页 |
1.4.2 社区卫生服务 | 第20-21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三级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基本情况 | 第23-28页 |
2.1 我国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供给的性质 | 第23-24页 |
2.1.1 公共产品属性 | 第23页 |
2.1.2 服务的便利性 | 第23-24页 |
2.1.3 服务的公益性 | 第24页 |
2.2 三级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历史脉络 | 第24-25页 |
2.2.1 起步阶段 | 第24页 |
2.2.2 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2.2.3 完善阶段 | 第25页 |
2.3 双流区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典型性 | 第25-28页 |
2.3.1 构建公平、有效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 | 第25-26页 |
2.3.2 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 | 第26页 |
2.3.3 积极寻求对辖区内医疗服务的支持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四川双流区人民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案例描述 | 第28-39页 |
3.1 双流区人民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背景 | 第28-30页 |
3.1.1 双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第28页 |
3.1.2 社区卫生服务尚不足 | 第28-29页 |
3.1.3 区医院医疗资源优越 | 第29页 |
3.1.4 其他省份的经验借鉴 | 第29-30页 |
3.2 双流区人民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环境 | 第30-31页 |
3.2.1 政治环境 | 第30页 |
3.2.2 经济环境 | 第30页 |
3.2.3 人文环境 | 第30-31页 |
3.3 双流区人民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阶段 | 第31-32页 |
3.3.1 筹备阶段 | 第31页 |
3.3.2 实施阶段 | 第31-32页 |
3.4 双流区人民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原则 | 第32-33页 |
3.4.1 互动协同 | 第32页 |
3.4.2 服务为本 | 第32-33页 |
3.4.3 需求导向 | 第33页 |
3.5 双流区人民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内容 | 第33-35页 |
3.5.1 明确规范双向转诊制度 | 第33页 |
3.5.2 明确了硬件支撑的前提 | 第33-34页 |
3.5.3 长效机制受到应有重视 | 第34页 |
3.5.4 完善社区药物管理制度 | 第34-35页 |
3.5.5 积极推进社区人才培养 | 第35页 |
3.6 双流区人民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成效 | 第35-39页 |
3.6.1 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 第35-36页 |
3.6.2 社区医务人员反响较好 | 第36页 |
3.6.3 社区居民满意度提高了 | 第36-37页 |
3.6.4 有效缓解了人满为患 | 第37页 |
3.6.5 树立了政府“以人为本”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四川双流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地方政府监管分析 | 第39-43页 |
4.1 地方政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角色扮演 | 第39-40页 |
4.1.1 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 第39页 |
4.1.2 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者 | 第39-40页 |
4.1.3 社区卫生服务的调控者 | 第40页 |
4.2 卫生科技进社区政府推动前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4.2.1 政府责任缺位,政策未配套 | 第40-41页 |
4.2.2 长效机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 第41页 |
4.3 卫生科技进社区政府推动后提出新要求 | 第41-43页 |
4.3.1 目标明确 | 第41-42页 |
4.3.2 保障全面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四川双流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人民医院扶持分析 | 第43-47页 |
5.1 四川双流区人民医院的功能定位 | 第43-44页 |
5.1.1 医疗资源优越 | 第43页 |
5.1.2 人才培养基地 | 第43-44页 |
5.2 卫生科技进社区医院扶持前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5.2.1 缺乏明确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 | 第44页 |
5.2.2 定位冲突导致双向转诊制度缺失 | 第44-45页 |
5.2.3 医院缺乏政策及物质的保障措施 | 第45页 |
5.3 卫生科技进社区医院扶持后提出新要求 | 第45-47页 |
5.3.1 进入环节顺畅 | 第45-46页 |
5.3.2 安排精准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四川双流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社区医院参与分析 | 第47-52页 |
6.1 四川双流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 | 第47-48页 |
6.1.1 公共卫生建设大纲的要求 | 第47页 |
6.1.2“六位一体”的功能定位 | 第47-48页 |
6.2 卫生科技进社区社区参与前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6.2.1 进入时受到硬件制约 | 第48页 |
6.2.2 社区药物制度不完善 | 第48-49页 |
6.2.3 医务人员缺学习积极性 | 第49页 |
6.2.4 社区人才培养仍然滞后 | 第49-50页 |
6.3 卫生科技进社区社区参与后提出新要求 | 第50-52页 |
6.3.1 效果明显 | 第50页 |
6.3.2 措施精准 | 第50-52页 |
第七章 四川双流区人民医院卫生科技进社区的主要启示 | 第52-64页 |
7.1 政府积极构建公平、有效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 | 第52-54页 |
7.1.1 加强政府主导,建立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 | 第52页 |
7.1.2 增加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 | 第52-53页 |
7.1.3 加强卫生科技进社区的监管力度 | 第53页 |
7.1.4 引导媒体积极进行宣传配合 | 第53-54页 |
7.1.5 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介入 | 第54页 |
7.2 区级医院积极为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 | 第54-57页 |
7.2.1 完善双向转诊服务机制 | 第54-55页 |
7.2.2 提供技术设备和服务的支持 | 第55页 |
7.2.3 积极构建网络信息平台 | 第55-56页 |
7.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支持与合作 | 第56-57页 |
7.3 社区卫生机构积极寻求政府、医院的支持 | 第57-59页 |
7.3.1 进一步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关资源 | 第57页 |
7.3.2 拓宽合作方式,与区医院建立网络化的常态联系 | 第57-58页 |
7.3.3 开展技术支持、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活动 | 第58页 |
7.3.4 改善服务流程,引入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 | 第58-59页 |
7.4 构建政府、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动机制 | 第59-61页 |
7.4.1 设立联动协调管理部门 | 第59页 |
7.4.2 构建医院和社区技术推广的机制 | 第59-60页 |
7.4.3 发动社会各界形成合力 | 第60页 |
7.4.4 寻求社区居民的支持与配合 | 第60-61页 |
7.5 创新多元理念、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 第61-64页 |
7.5.1 切实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有形之手”的总指挥作用 | 第61页 |
7.5.2 切实发挥好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竞争催化剂作用 | 第61-62页 |
7.5.3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序布局、协同推进 | 第62页 |
7.5.4 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开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新局面 | 第62-6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8.1 结论 | 第64页 |
8.2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