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1-30页 |
(一) 研究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1. 高校女教师 | 第12-13页 |
2. 学术职业 | 第13-14页 |
3. 学术职业能力 | 第14-16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16页 |
1. 教师职业发展理论 | 第16页 |
2. 社会性别理论 | 第16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 学术职业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3. 高校女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第21-26页 |
4. 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 第26-27页 |
(五)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 理论意义 | 第27-28页 |
2. 实践意义 | 第28页 |
(六)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8-30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30-4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二) 访谈设计 | 第30-31页 |
1. 访谈对象 | 第30页 |
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30-31页 |
3. 访谈的实施与资料的整理 | 第31页 |
(三) 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 第31-32页 |
(四) 预调查 | 第32-40页 |
1. 学术职业能力的信效度分析 | 第33-35页 |
2. 影响因素的信效度分析 | 第35-39页 |
3. 问卷的正式形成 | 第39-40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40-61页 |
(一)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二) 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现状性别差异分析 | 第41-47页 |
1. 教学基本情况性别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2. 科研基本情况性别差异分析 | 第42-45页 |
3. 社会服务基本情况性别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4. 高校教师学术职业能力性别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三) 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各维度描述统计 | 第47-48页 |
(四) 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8-55页 |
1. 不同年龄阶段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的差异 | 第48-49页 |
2. 不同教龄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的差异 | 第49-51页 |
3. 不同学历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的差异 | 第51-52页 |
4. 不同职称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的差异 | 第52-54页 |
5. 不同专业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的差异 | 第54-55页 |
6. 不同婚姻状况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的差异 | 第55页 |
(五) 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1页 |
1. 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56-58页 |
2. 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58-61页 |
三、讨论与建议 | 第61-74页 |
(一) 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61-70页 |
1. Z大学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第61-62页 |
2. Z大学女教师学术职业满意度一般 | 第62-63页 |
3. 影响Z大学女教师学术职业能力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63-70页 |
(二) 建议 | 第70-73页 |
1. 树立明确的职业认知规划,提高自主发展意识 | 第70-71页 |
2. 建立广泛的学术关系网络,协调好多重压力冲突 | 第71页 |
3. 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晋升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 第71-72页 |
4. 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建立女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 | 第72-73页 |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1. 研究对象方面 | 第73页 |
2. 研究设计方面 | 第73页 |
3. 研究内容方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80-81页 |
附录二: 试测问卷 | 第81-86页 |
附录三: 正式问卷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