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中文摘要 | 第4-5页 |
Ⅱ英文摘要 | 第5页 |
Ⅲ正文 | 第6-62页 |
第一部分 文学作品解读理论及其发展 | 第6-27页 |
一、 文学作品解读理论及其发展 | 第6-15页 |
(一)、 作者理论 | 第6-7页 |
(二)、 文本理论 | 第7-9页 |
(三)、 读者理论 | 第9-15页 |
二、 当前文学作品教学的弊端 | 第15-22页 |
(一)、 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否认多元解读 | 第16-17页 |
(二)、 重权威、传统,而轻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17-20页 |
(三)、 割裂对文章的整体认知,轻视学生的整体认读和审美情操的培养 | 第20-22页 |
三、 读者解读理论对文学作品教学的启示 | 第22-27页 |
(一)、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 第23-24页 |
(二)、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读者积极能动的参与 | 第24-27页 |
第二部分 、文学教育的价值审视与教学策略 | 第27-62页 |
一、 文学教育的价值 | 第27-34页 |
(一)、 人文精神 | 第28-31页 |
(二)、 创新能力 | 第31-34页 |
二、 教学策略 | 第34-62页 |
(一)、 挖掘教材内涵对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及高尚情操的培养 | 第35-55页 |
(二)、 利用文学作品的空白点、跳跃性和模糊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55-62页 |
Ⅳ结语 | 第62-63页 |
Ⅴ注释 | 第63-67页 |
Ⅵ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Ⅶ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