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转向系统论文

五轴重型车辆转向杆系结构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课题的来源第11-12页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多轴车辆转向的基本原理第16-30页
    2.1 多轴转向车辆的转向基本理论第16-27页
        2.1.1 阿克曼(Ackerman)定理第16-18页
        2.1.2 同轴转向内外轮转角关系第18页
        2.1.3 不同转向轴同侧车轮的转角关系第18-19页
        2.1.4 转向系统的性能分析第19-21页
        2.1.5 空间转向梯形运动学方程第21-26页
        2.1.6 转向机构运动学特性第26-27页
    2.2 多轴转向车辆动力转向特性分析第27-29页
        2.2.1 车辆转向阻力第27-28页
        2.2.2 原地转向的转向阻力第28-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转向系统模型建立和仿真第30-48页
    3.1 转向摇臂机构的数学模型第30-36页
        3.1.1 转向摇臂机构坐标系的定义第30-31页
        3.1.2 转向摇臂机构结构特性分析第31-32页
        3.13 摇臂机构的数学模型第32-36页
    3.2 转向系统模型建立第36-43页
        3.2.1 建立转向系统仿真模型概述第36-38页
        3.2.2 转向梯形机构的参数化模型第38-40页
        3.2.3 转向摇臂机构参数化模型第40-43页
    3.3 整车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第43页
    3.4 转向机构的运动学仿真第43-45页
    3.5 转向系统主要杆件的受力分析第45-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多轴车辆转向杆系刚柔耦合分析第48-57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多轴转向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建立第48-49页
    4.3 刚柔耦合建模第49-52页
        4.3.1 刚柔耦合分析的基本流程第49-50页
        4.3.2 柔体部件的建立第50-52页
    4.4 刚柔耦合仿真分析第52-56页
        4.4.1 转向系统仿真第52-54页
        4.4.2 转向杆系受力分析第54-55页
        4.4.3 车辆转向转角对比分析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全地面起重机转向机构优化设计第57-67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转向机构优化目标的确定第57-58页
    5.3 转向梯形的机构的优化设计第58-62页
        5.3.1 优化模型的建立第58-60页
        5.3.2 优化设计结果第60-62页
    5.4. 转向摇臂机构的优化设计第62-66页
        5.4.1 优化设计的模型的建立第63-65页
        5.4.2 优化设计结果及分析第65-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6章 转向摇臂疲劳寿命分析第67-75页
    6.1 引言第67页
    6.2 疲劳分析的意义第67-68页
    6.3 MSC.Fatigue疲劳分析过程第68-69页
    6.4 转向摇臂疲劳分析第69-74页
        6.4.1 数值分析方案第69页
        6.4.2 转向摇臂有限元静力分析第69-70页
        6.4.3 转向摇臂疲劳分析第70-74页
    6.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7.1 总结第75-76页
    7.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82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82-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学解读理论与文学价值初探
下一篇:右美托咪啶用于CABG术后患者ICU镇静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