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原方言语法研究
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9-46页 |
第一节 三原县简介 | 第29-31页 |
一、历代沿革及区划、人口 | 第29-30页 |
二、地理位置及文化、经济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三原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第31-39页 |
一、三原方言的声母 | 第31-34页 |
二、三原方言的韵母 | 第34-36页 |
三、三原方言的声调 | 第36-39页 |
第三节 三原方言研究现状 | 第39-41页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内容、理论依据和方法 | 第41-42页 |
一、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第41页 |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第五节 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 第42-46页 |
一、语料来源 | 第42-44页 |
二、发音合作人 | 第44-45页 |
三、体例说明 | 第45-46页 |
第二章 变调构词 | 第46-70页 |
第一节 原始词和滋生词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三原方言中的变调构词 | 第47-51页 |
一、变调构词专项调查词表 | 第47-49页 |
二、三原方言和普通话共有的变调构词 | 第49-51页 |
三、三原方言特有的变调构词 | 第51页 |
第三节 原始词和滋生词的语音形式 | 第51-54页 |
一、由非去声变为去声 | 第52-53页 |
二、由非阴平变为阴平 | 第53页 |
三、由非阳平变为阳平 | 第53-54页 |
四、由非上声变为上声 | 第54页 |
第四节 原始词和滋生词的词义 | 第54-63页 |
一、原始词表示动作义 | 第54-58页 |
二、原始词表示名物义 | 第58-60页 |
三、原始词表示性质、状态义 | 第60-62页 |
四、原始词表示单数人称义 | 第62-63页 |
五、原始词表示名量义 | 第63页 |
第五节 原始词和滋生词的语用功能 | 第63-68页 |
一、单数人称指示语的指称范围 | 第64-66页 |
二、复数人称指示语的指称范围 | 第66-68页 |
第六节 三原方言变调构词的特点 | 第68-70页 |
第三章 词缀 | 第70-103页 |
第一节 词缀和类词缀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名词词缀 | 第71-82页 |
一、名词后缀所构成的词 | 第72-74页 |
二、名词后缀的语音形式 | 第74-76页 |
三、名词后缀的构词形式 | 第76-80页 |
四、附加式指人名词的感情色彩义 | 第80-81页 |
五、附加式指人名词的语用功能 | 第81-82页 |
六、名词词缀的特点 | 第82页 |
第三节 动词词缀 | 第82-91页 |
一、动词词缀所构成的词 | 第83-84页 |
二、动词词缀的语音形式 | 第84-85页 |
三、动词词缀的构词形式 | 第85-86页 |
四、附加式动词的语法功能 | 第86-89页 |
五、附加式动词的语用功能 | 第89-90页 |
六、动词词缀的特点 | 第90-91页 |
第四节 形容词词缀 | 第91-101页 |
一、形容词词缀所构成的词 | 第91-92页 |
二、形容词词缀的语音形式 | 第92-95页 |
三、形容词词缀的构词形式 | 第95-98页 |
四、附加式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 第98-99页 |
五、附加式形容词的感情色彩和语用功能 | 第99-101页 |
六、形容词词缀的特点 | 第101页 |
第五节 三原方言词缀的特点 | 第101-103页 |
第四章 重叠 | 第103-141页 |
第一节 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词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名词的重叠 | 第104-113页 |
一、可重叠的名词 | 第104-105页 |
二、名词的重叠方式 | 第105-108页 |
三、名词重叠式的语音形式 | 第108-109页 |
四、名词重叠式的意义 | 第109-112页 |
五、称呼类单音节名词重叠式的指称范围扩大 | 第112-113页 |
六、名词重叠式的特点 | 第113页 |
第三节 动词的重叠 | 第113-120页 |
一、可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词均可重叠 | 第113-114页 |
二、动词的重叠方式 | 第114-115页 |
三、动词重叠式的语音形式 | 第115-117页 |
四、动词重叠式的意义 | 第117-118页 |
五、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118-120页 |
六、动词重叠式的特点 | 第120页 |
第四节 形容词的重叠 | 第120-127页 |
一、可重叠的形容词 | 第120-121页 |
二、形容词的重叠方式 | 第121-122页 |
三、形容词重叠式的语音形式 | 第122-123页 |
四、形容词重叠式的意义 | 第123-124页 |
五、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124-126页 |
六、形容词重叠式的特点 | 第126-127页 |
第五节 量词的重叠 | 第127-133页 |
一、可重叠的量词 | 第127页 |
二、量词的重叠方式 | 第127-128页 |
三、量词重叠式的语音形式 | 第128-129页 |
四、量词重叠式的意义 | 第129-131页 |
五、量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131-132页 |
六、量词重叠式的特点 | 第132-133页 |
第六节 代词的重叠 | 第133-135页 |
一、可重叠的代词 | 第133页 |
二、代词的重叠方式和语音形式 | 第133页 |
三、代词重叠式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 第133-134页 |
四、代词重叠式的特点 | 第134-135页 |
第七节 副词的重叠 | 第135-136页 |
一、副词"太"可重叠为"太太" | 第135页 |
二、"太太"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 第135-136页 |
三、副词重叠式的特点 | 第136页 |
第八节 拟声词的重叠 | 第136-140页 |
一、可重叠的拟声词 | 第136-137页 |
二、拟声词的重叠方式 | 第137页 |
三、拟声词重叠式的语音形式 | 第137-138页 |
四、拟声词重叠式的意义 | 第138-139页 |
五、拟声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139-140页 |
六、拟声词重叠式的特点 | 第140页 |
第九节 三原方言重叠式的特点 | 第140-141页 |
第五章 时体系统 | 第141-206页 |
第一节 现代汉语中的"时"和"体" | 第141-143页 |
第二节 三原方言中和时间进程相关的三类词 | 第143-147页 |
一、和时间意义相关的三种语法手段 | 第143页 |
二、非持续性动词和可持续性动词 | 第143-146页 |
三、时间名词 | 第146-147页 |
四、时间副词 | 第147页 |
第三节 完成体 | 第147-158页 |
一、完成体标记"唠" | 第148-155页 |
二、完成体标记"上"、"下" | 第155-158页 |
三、"唠"和"上""下"的区别 | 第158页 |
第四节 实现体 | 第158-163页 |
一、实现体和完成体的区分 | 第158-159页 |
二、"上"的句法位置和意义特点 | 第159-161页 |
三、"上"和时间名词的搭配 | 第161-162页 |
四、"上"和时间副词的搭配 | 第162-163页 |
第五节 进行体 | 第163-169页 |
一、表进行义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式 | 第164-165页 |
二、进行体标记"哩"、"着哩" | 第165-169页 |
第六节 持续体 | 第169-178页 |
一、持续体和进行体的区分 | 第170-171页 |
二、持续体标记"着" | 第171-174页 |
三、持续体标记"的" | 第174-177页 |
四、持续体标记"下" | 第177-178页 |
第七节 经历体" | 第178-181页 |
一、"过"的语法位置和意义特点 | 第178-180页 |
二、"过"和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的搭配 | 第180-181页 |
第八节 起始体 | 第181-191页 |
一、起始体标记"开" | 第182-188页 |
二、起始体标记"起" | 第188-191页 |
第九节 短时体" | 第191-194页 |
一、表短时义的"V+一下/嘎子" | 第191-193页 |
二、"没+V+一下/嘎子"的语用功能 | 第193-194页 |
第十节 过去时 | 第194-197页 |
一、"来"的句法位置和意义特点 | 第194-196页 |
二、"来"和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的搭配 | 第196-197页 |
第十一节 将来时 | 第197-204页 |
一、将来时标记"呀" | 第197-202页 |
二、将来时标记"着" | 第202-204页 |
第十二节 三原方言时体系统的特点 | 第204-206页 |
第六章 特殊句式 | 第206-272页 |
第一节 句子的分类 | 第206-207页 |
第二节 把字句 | 第207-221页 |
一、把字句的句法格式 | 第208-211页 |
二、把字句的句法结构特点 | 第211-214页 |
三、把字句的语义功能 | 第214-220页 |
四、把字句的不同语义功能和句式的对应关系 | 第220-221页 |
第三节 给字句 | 第221-233页 |
一、动词"给"、介词"给"和助词"给''的区分 | 第221-223页 |
二、给字句的句法格式 | 第223-226页 |
三、给字句的句法结构特点 | 第226-227页 |
四、"给"的意义和给字句的语义功能 | 第227-230页 |
五、"给"的意义和不同句式的对应关系 | 第230页 |
六、给字句的语用功能 | 第230-233页 |
第四节 叫字句 | 第233-246页 |
一、叫字句的句法格式 | 第233-235页 |
二、叫字句的句法结构特点 | 第235-238页 |
三、叫字句的语义功能 | 第238-242页 |
四、叫字句的不同语义功能和句式的对应关系 | 第242-243页 |
五、使役句兼表被动句 | 第243-246页 |
第五节 把字句、给字句和叫字句的套用 | 第246-257页 |
一、把字句和给字句的套用 | 第246-248页 |
二、把字句和叫字句的套用 | 第248-249页 |
三、叫字句和给字句的套用 | 第249-251页 |
四、把字句、叫字句和给字句的套用 | 第251-257页 |
第六节 比较句 | 第257-272页 |
一、平比句 | 第257-261页 |
二、差比句 | 第261-266页 |
三、渐比句 | 第266-267页 |
四、极比句 | 第267-271页 |
五、不同意义的比较句和句式的对应关系 | 第271-27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272-278页 |
第一节 三原方言的主要语法特点 | 第272-276页 |
第二节 本文不足和研究展望 | 第276-278页 |
参考文献 | 第278-283页 |
后记 | 第283-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