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縮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立题依据 | 第16-37页 |
1.1 丙烯酰胺 | 第16-23页 |
1.1.1 丙烯酰胺的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1.1.2 丙烯酰胺的体外暴露途径与人体暴露评估 | 第17-20页 |
1.1.3 丙烯酰胺的体外抑制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2 丙烯酰胺体内加合物及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1.2.1 丙烯酰胺的体内代谢途径 | 第23-24页 |
1.2.2 丙烯酰胺体内生物标志物的暴露水平 | 第24-29页 |
1.2.3 丙烯酰胺毒理学研究 | 第29-31页 |
1.3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3.1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在丙烯酰胺代谢中的作用 | 第31页 |
1.3.2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的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1页 |
1.3.3 基于LC-MS/MS方法的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的定量分析 | 第31-32页 |
1.4 丙烯酰胺体内防护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5 绿茶提取物 | 第34-35页 |
1.5.1 绿茶提取物及其儿茶素种类 | 第34-35页 |
1.5.2 绿茶提取物在化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第35页 |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二章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的合成与纯化 | 第37-60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37-39页 |
2.2.1 实验试剂和耗材 | 第37-38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8-3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2.3.1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以及对应同位素的合成 | 第39-42页 |
2.3.2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的反应过程监控 | 第42-43页 |
2.3.3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以及对应同位素的纯化方法 | 第4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3-60页 |
2.4.1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合成与纯化的条件优化 | 第43-45页 |
2.4.2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及其同位素内标的结构鉴定 | 第45-56页 |
2.4.3 四种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及其同位素内标的可能裂解规律 | 第56-60页 |
第三章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同步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0-82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60-6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3.2.2 实验试剂和耗材 | 第61页 |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61-6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3.3.1 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同步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2-6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4-82页 |
3.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64-71页 |
3.4.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71-73页 |
3.4.3 大鼠尿液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73-74页 |
3.4.4 人体尿液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74-76页 |
3.4.5 大鼠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的UH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 | 第76-78页 |
3.4.6 人体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UH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 | 第78-81页 |
3.4.7 人体尿液中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的含量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儿茶素对大鼠体内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的化学防护及动力学研究 | 第82-102页 |
4.1 引言 | 第82-83页 |
4.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83-8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3页 |
4.2.2 实验试剂和耗材 | 第83-84页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8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84-86页 |
4.3.1 实验大鼠的饲养 | 第84页 |
4.3.2 实验动物分组与动物处理 | 第84-85页 |
4.3.3 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85-86页 |
4.3.4 大鼠尿液丙烯酰胺巯基尿酸加合物的检测 | 第86页 |
4.3.5 统计分析 | 第8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86-102页 |
4.4.1 实验大鼠的体重变化与生化指标测定 | 第86-88页 |
4.4.2 大鼠体内丙烯酰胺的尿液代谢及动力学研究 | 第88-94页 |
4.4.3 儿茶素对大鼠体内丙烯酰代谢及其胺巯基尿酸加合物水平的影响 | 第94-100页 |
4.4.4 讨论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02-104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4页 |
5.3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页 |
教育经历 | 第118页 |
课题来源 | 第11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