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填充类话语标记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对话语标记的研究 | 第9-11页 |
1.2.2 国内对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3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4-15页 |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界定和分类 | 第16-27页 |
2.1 话语标记的定义及性质特征 | 第16-19页 |
2.1.1 话语标记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 | 第16-19页 |
2.2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判定 | 第19-21页 |
2.2.1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2.2.2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存在意义 | 第20-21页 |
2.3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形式类别 | 第21-26页 |
2.3.1 “嗯(呃)”类填充类话语标记 | 第21-22页 |
2.3.2 “就是”类填充类话语标记 | 第22-24页 |
2.3.3 “这个/那个”类填充类话语标记 | 第24-25页 |
2.3.4 “然后”类填充类话语标记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分布和内部层次 | 第27-49页 |
3.1 填充类话语标记出现的话语阶段 | 第27-30页 |
3.1.1 填充类话语标记出现在构思阶段 | 第27-28页 |
3.1.2 填充类话语标记出现在表达阶段 | 第28-29页 |
3.1.3 填充类话语标记出现在发音阶段 | 第29-30页 |
3.1.4 填充类话语标记出现在话语修正过程中 | 第30页 |
3.2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单用与合用 | 第30-33页 |
3.2.1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单用情况 | 第30-32页 |
3.2.2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合用情况 | 第32-33页 |
3.3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语篇分布 | 第33-39页 |
3.3.1 单独作为一个话轮 | 第33-34页 |
3.3.2 在句前使用的情况 | 第34-36页 |
3.3.3 在句中使用的情况 | 第36-39页 |
3.4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内部层次 | 第39-48页 |
3.4.1 没有实在意义 | 第39-41页 |
3.4.2 意义相对实在 | 第41-48页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填充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 | 第49-69页 |
4.1 相关研究理论 | 第49-50页 |
4.2 语篇组织功能 | 第50-61页 |
4.2.1 形式连贯功能 | 第50-56页 |
4.2.2 内容连贯功能 | 第56-61页 |
4.3 人际互动功能 | 第61-65页 |
4.3.1 提示交际进程 | 第61-63页 |
4.3.2 减轻话语断言程度 | 第63页 |
4.3.3 协调人际关系 | 第63-65页 |
4.4 语境顺应功能 | 第65-68页 |
4.4.1 对语言语境的顺应功能 | 第66-67页 |
4.4.2 对现场语境的顺应功能 | 第67-68页 |
4.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9-71页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70页 |
5.3 存在的问题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