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调查及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4.1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研究调查的所用材料和设备 | 第13页 |
1.4.3 方言发音人的选择和具体情况 | 第13-15页 |
1.5 本文所使用符号的说明 | 第15-16页 |
2 四川松潘县汉语方言音系 | 第16-90页 |
2.1 松潘县地理位置和建制沿革 | 第16-17页 |
2.1.1 建制沿革 | 第16-17页 |
2.1.2 交通 | 第17页 |
2.2 松潘县汉语方言音系 | 第17-88页 |
2.2.1 松潘县汉语方言声韵调系统 | 第18-40页 |
2.2.2 松潘县汉语方言音系特征 | 第40-88页 |
2.3 小结 | 第88-90页 |
3 四川九寨沟县汉语方言音系 | 第90-151页 |
3.1 九寨沟县地理位置和建制沿革 | 第90-91页 |
3.1.1 建制沿革 | 第90-91页 |
3.1.2 交通 | 第91页 |
3.2 九寨沟县汉语方言音系 | 第91-148页 |
3.2.1 九寨沟县汉语方言声韵调系统 | 第91-102页 |
3.2.2 九寨沟县汉语方言音系特征 | 第102-148页 |
3.3 小结 | 第148-151页 |
4 松潘县和九寨沟县汉语方言声韵对比 | 第151-173页 |
4.1 声母对比 | 第151-165页 |
4.1.1 松潘县和九寨县声母平翘舌的分布 | 第151-161页 |
4.1.2 端组精组见系齐齿呼合流 | 第161-165页 |
4.2 韵母对比 | 第165-171页 |
4.3 小结 | 第171-173页 |
5.松潘县汉语方言与成渝片以及岷赤小片方言点的比较 | 第173-184页 |
5.1 声调对比 | 第173页 |
5.2 声母对比 | 第173-175页 |
5.2.1 平翘舌对比 | 第173-174页 |
5.2.2 泥来母分混对比 | 第174页 |
5.2.3 晓匣两母与非组分混对比 | 第174-175页 |
5.3 韵母对比 | 第175-181页 |
5.4 小结 | 第181-184页 |
6 总结 | 第184-186页 |
后记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