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灵寿方言历史地理概况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 第11-18页 |
一、晋语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灵寿方言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第四节 调查对象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灵寿南营话音系 | 第20-99页 |
第一节 灵寿南营话声韵调系统 | 第20-32页 |
一、声母系统 | 第20页 |
二、韵母系统 | 第20-22页 |
三、声调系统 | 第22页 |
四、灵寿南营话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22-32页 |
第二节 灵寿南营话同音字汇 | 第32-55页 |
第三节 灵寿南营话的文白异读 | 第55-60页 |
第四节 灵寿南营话与中古音韵的比较 | 第60-99页 |
一、南营话与中古音的对应规律 | 第60-87页 |
1.声母对应关系 | 第60-70页 |
2.韵母对应关系 | 第70-86页 |
3.声调对应关系 | 第86-87页 |
二、南营话语音的中古来源 | 第87-99页 |
1.今声母的中古来源 | 第87-89页 |
2.今韵母的中古来源 | 第89-99页 |
第二章 灵寿南营话语流音变研究 | 第99-133页 |
第一节 连读变调 | 第99-130页 |
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 第99-111页 |
(一)两字组非叠字非轻声连读变调 | 第99-106页 |
(二)两字组中变读轻声的连读变调 | 第106-111页 |
二、三字组连读变调 | 第111-130页 |
(一)非叠字三字组连读变调 | 第111-128页 |
(二)ABB式后叠字三字组连读变调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儿化韵 | 第130-133页 |
第三章 灵寿南营话入声研究 | 第133-152页 |
第一节 古入声字在灵寿南营话的保留情况 | 第133-136页 |
第二节 古入声字在灵寿南营话的舒化情况 | 第136-143页 |
一、古入声字的舒化情况及舒化后韵摄的归派情况 | 第136-140页 |
二、从声母清浊看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变化 | 第140-142页 |
三、从韵摄角度看古入声字的舒化程度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灵寿南营话入声字喉塞尾的保留情况(入声喉塞尾实验研究) | 第143-152页 |
一、喉塞尾的声学特征 | 第144页 |
二、灵寿南营话喉塞尾的特点 | 第144-149页 |
三、从中古入声字来看喉塞尾的脱落情况 | 第149-152页 |
第四章 灵寿南营话与五台话、灵寿话比较分析 | 第152-159页 |
第一节 声母比较 | 第152-154页 |
一、五台话与灵寿话的声母系统 | 第152页 |
二、三地声母的比较 | 第152-154页 |
第二节 韵母比较 | 第154-157页 |
一、五台话与灵寿话的韵母系统 | 第154-155页 |
二、三地韵母的比较 | 第155-157页 |
第三节 声调比较 | 第157-159页 |
结论 | 第159-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7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