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小学大班额现状及化解对策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0-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班额 | 第17页 |
2.1.2 大班额 | 第17页 |
2.1.3 大学区制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第18页 |
2.2.2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3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大班额的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3.1 大班额产生的原因 | 第20-22页 |
3.1.1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 | 第20页 |
3.1.2 人口的迅速增长 | 第20-21页 |
3.1.3 学校布局的调整 | 第21页 |
3.1.4 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21-22页 |
3.2 大班额现象带来的问题 | 第22-25页 |
3.2.1 羁绊教育公平进程 | 第22页 |
3.2.2 违背素质教育理念 | 第22-23页 |
3.2.3 阻碍教育教学进程 | 第23页 |
3.2.4 制约教育质量提高 | 第23-24页 |
3.2.5 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第24-25页 |
第4章 山东省中小学大班额的现状分析 | 第25-40页 |
4.1 山东省大班额特征描述及分析 | 第25-29页 |
4.1.1 在校生数及班级数城乡差距大 | 第25-26页 |
4.1.2 大班额现象普遍 | 第26-27页 |
4.1.3 城镇比农村大班额问题严重 | 第27页 |
4.1.4 城镇高中大班额问题最为严重 | 第27-28页 |
4.1.5 城镇小学班额最不均衡 | 第28页 |
4.1.6 各学段班额状况与整体班额状况成正比 | 第28-29页 |
4.1.7 大班额总体程度相对缓和 | 第29页 |
4.2 目前山东省大班额的应对之策 | 第29-33页 |
4.2.1 进行大规模学校建设工作 | 第29-32页 |
4.2.2 增加教师数量 | 第32-33页 |
4.3 当前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33-40页 |
4.3.1 师资质量大打折扣 | 第33-36页 |
4.3.2 校舍质量难以保证 | 第36-38页 |
4.3.3 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降低 | 第38-40页 |
第5章 山东省大班额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 | 第40-46页 |
5.1 山东省大班额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40-42页 |
5.1.1 大班额各相关环境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5.1.2 分学段大班额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5.1.3 结论 | 第42页 |
5.2 山东省中小学班额发展趋势预测 | 第42-46页 |
5.2.1 超大班额数量会越来越多 | 第43-44页 |
5.2.2 新入校人数将会激增 | 第44-46页 |
第6章 国内外大班额解决方案及经验借鉴 | 第46-49页 |
6.1 国内大班额解决方案 | 第46-47页 |
6.1.1 大力兴办民办教育 | 第46页 |
6.1.2 推行“大学区制” | 第46页 |
6.1.3 经验借鉴 | 第46-47页 |
6.2 国外大班额解决方案 | 第47-49页 |
6.2.1 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班额的大小 | 第47-48页 |
6.2.2 下放班额决定权 | 第48页 |
6.2.3 经验借鉴 | 第48-49页 |
第7章 山东省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有效化解对策 | 第49-54页 |
7.1 发挥宏观政策引领作用 | 第49-50页 |
7.1.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9页 |
7.1.2 将大班额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 | 第49-50页 |
7.1.3 以县为主灵活决定班额大小 | 第50页 |
7.1.4 引导民办教育成为公办教育的补充 | 第50页 |
7.2 确保微观措施切实可行 | 第50-54页 |
7.2.1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扶持 | 第50-51页 |
7.2.2 分学段、分城乡解决大班额问题 | 第51-52页 |
7.2.3 因地制宜发展“大学区制” | 第52页 |
7.2.4 强化监督检查工作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