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关于公允性与非公允性盈余管理概念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研究综述 | 第12页 |
·关于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内容结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特色之处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逻辑思路图 | 第18-19页 |
第2章 非公允性盈余管理的内涵 | 第19-25页 |
·非公允性盈余管理概念 | 第19-20页 |
·从非公允性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条件角度 | 第20-21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 | 第20页 |
·契约理论分析 | 第20-21页 |
·会计准则分析 | 第21页 |
·从非公允性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角度 | 第21-22页 |
·债务契约动力分析 | 第21-22页 |
·分红计划动力分析 | 第22页 |
·资本市场动力分析 | 第22页 |
·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再认识 | 第22-24页 |
·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 | 第22-23页 |
·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评价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公允性盈余管理的内涵 | 第25-38页 |
·公允性盈余管理概念 | 第25-26页 |
·从会计准则制定的初衷角度 | 第26-30页 |
·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规定分析 | 第26-28页 |
·关于会计估计做出的规定分析 | 第28-29页 |
·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分析 | 第29-30页 |
·从公允性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角度 | 第30-32页 |
·企业整体内生动力分析 | 第30页 |
·契约性动力分析 | 第30-31页 |
·市场动力基础分析 | 第31-32页 |
·从审计意见区分角度 | 第32-37页 |
·基于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定性分析 | 第32-35页 |
·区分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 第32-34页 |
·区分合理性的前提条件 | 第34-35页 |
·基于标准审计意见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比较的定量分析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盈余管理公允性与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 第38-46页 |
·相关性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38-41页 |
·会计盈余信息质量概念 | 第38-39页 |
·从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分析 | 第39-40页 |
·从决策有用性信息学分析 | 第40-41页 |
·相关性研究的前提条件、方法与假设 | 第41-45页 |
·研究的前提条件 | 第41-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研究假设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盈余管理公允性与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实证检验 | 第46-67页 |
·样本的选择与来源 | 第46-47页 |
·样本的选择 | 第46-47页 |
·样本的来源 | 第47页 |
·变量的设计 | 第47-50页 |
·盈余反应系数(ERC)的确定与计算 | 第47-49页 |
·非公允性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方法 | 第49-50页 |
·变量的定义 | 第50页 |
·实证结果 | 第50-65页 |
·关于审计意见作为区分标准的合理性实证检验 | 第50-52页 |
·关于盈余管理公允性与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实证检验 | 第52-65页 |
·描述性分析 | 第52-55页 |
·基于 ERC 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55-62页 |
·基于个股 ERC 的非参数检验:进一步验证假设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67-69页 |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研究过程中的发现 | 第68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1:实证数据—公允性盈余管理样本组 | 第73-79页 |
附录2:实证数据—非公允性盈余管理样本组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