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青海省大学生中的实证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8-10页
    1.2 研究的目的第10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0-13页
        1.3.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3.2 实践意义第11-1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3-23页
    2.1 理论基础第13-15页
        2.1.1 积极心理学的来源和发展第13-14页
        2.1.2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第14页
        2.1.3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和评价第14-15页
    2.2 核心概念界定第15-18页
        2.2.1 主观幸福感第15-16页
        2.2.2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第16-18页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3页
        2.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2.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3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23-28页
    3.1 研究假设第23页
    3.2 研究对象第23-24页
    3.3 研究工具第24-26页
        3.3.1 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第24页
        3.3.2 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第24-25页
        3.3.3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 (PANAS)第25页
        3.3.4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第25页
        3.3.5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第25-26页
    3.4 研究方法第26-28页
        3.4.1 文献分析法第26页
        3.4.2 测验法第26-27页
        3.4.3 访谈法第27-28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28-49页
    4.1 双因素模型的建立和检验第28-33页
        4.1.1 整体数据分析第28页
        4.1.2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建立和检验第28-33页
    4.2 分类结果第33-38页
        4.2.1 对学生的分类及统计第33-36页
        4.2.2 四类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第36-38页
    4.3 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8-49页
        4.3.1 性别方面的差异分析第38-40页
        4.3.2 民族方面的差异分析第40-42页
        4.3.3 学校类型方面的差异分析第42-44页
        4.3.4 年级方面的差异分析第44-46页
        4.3.5 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分析第46-49页
第五章 讨论第49-55页
    5.1 关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讨论第49-50页
    5.2 关于四种心理健康状态人群的讨论第50-52页
    5.3 关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讨论第52-55页
        5.3.1 性别对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影响分析第52-53页
        5.3.2 民族对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影响分析第53页
        5.3.3 学校类型对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影响分析第53-54页
        5.3.4 年级对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影响分析第54页
        5.3.5 学科对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影响分析第54-55页
第六章 结论第55-56页
第七章 建议与展望第56-59页
    7.1 对策与建议第56-58页
    7.2 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63页
个人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用户体验的高校在线教育APP界面设计研究
下一篇:深基坑开挖与邻近既有隧道相互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