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前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2.1 网络欺负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 网络欺负的内涵 | 第15-17页 |
2.2.1 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区别 | 第15-16页 |
2.2.2 网络欺负的定义与分类 | 第16-17页 |
2.3 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 | 第17-18页 |
2.3.1 旁观者行为的类型 | 第17页 |
2.3.2 旁观者行为的影响 | 第17-18页 |
2.4 影响旁观者助人行为的因素 | 第18-22页 |
2.4.1 网络的特点对旁观者行为的影响 | 第19-20页 |
2.4.2 旁观者本人的因素 | 第20-21页 |
2.4.3 受害者的因素 | 第21-22页 |
2.4.4 欺负者相关因素 | 第22页 |
2.5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行为的理论解释 | 第22-25页 |
2.5.1 社会信息加工 | 第23页 |
2.5.2 旁观者干预模型 | 第23-24页 |
2.5.3 归因理论 | 第24-25页 |
2.6 文献的总结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5-28页 |
2.6.1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 | 第25-26页 |
2.6.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6-28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8-29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4 研究一、青少年中影响旁观者行为意图的因素的实验研究 | 第29-35页 |
4.1 问题提出 | 第29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4.3.1 研究被试 | 第30页 |
4.3.2 实验设计 | 第30页 |
4.3.3 变量操作和测量 | 第30-31页 |
4.4 研究程序 | 第31-32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32-34页 |
4.5.1 变量操作有效性检验 | 第32页 |
4.5.2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32-34页 |
4.6 研究小结 | 第34-35页 |
5 研究二 青少年中受害者相关因素对旁观者助人意图的实验研究 | 第35-41页 |
5.1 问题提出 | 第35-36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5.3.1 研究被试 | 第36-37页 |
5.3.2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5.3.3 变量操作和测量 | 第37-39页 |
5.4 研究程序 | 第39页 |
5.5 研究结果 | 第39-40页 |
5.5.1 变量操作有效性检验 | 第39页 |
5.5.2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39-40页 |
5.6 研究小结 | 第40-41页 |
6 研究二 青少年受害者相关因素对旁观者助人意图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41-50页 |
6.1 问题提出 | 第41-42页 |
6.2 研究假设 | 第42-43页 |
6.3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6.3.1 研究被试 | 第43页 |
6.3.2 实验设计 | 第43-44页 |
6.3.3 变量操作和测量 | 第44页 |
6.4 研究程序 | 第44-45页 |
6.5 研究结果 | 第45-49页 |
6.5.1 变量操作有效性检验 | 第45页 |
6.5.2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45-49页 |
6.6 研究小结 | 第49-50页 |
7 总讨论 | 第50-55页 |
7.1 影响旁观者的因素 | 第50-51页 |
7.2 受害者相关因素对旁观者助人意图的影响 | 第51-52页 |
7.3 感知责任的中介作用 | 第52-53页 |
7.4 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8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