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驾驶室空气环境综合评价与数值模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计算流体动力学研究方法综述 | 第11-14页 |
1.3 国内外空气环境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空气环境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空气环境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性评价准则及要素 | 第20-27页 |
2.1 影响人体热舒适性主要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2.2 驾驶室热舒适性标准 | 第22-23页 |
2.3 气流组织分布性能评价要素 | 第23-26页 |
2.3.1 污染物排除效率评价要素 | 第23页 |
2.3.2 能量利用系数评价要素 | 第23-24页 |
2.3.3 热舒适性评价要素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驾驶室空气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构建 | 第27-41页 |
3.1 驾驶室内空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第27-30页 |
3.1.1 空气品质主观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3.1.2 空气品质客观评价方法 | 第28-30页 |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元评价方法构建 | 第30-37页 |
3.2.1 评价指标确定 | 第30-31页 |
3.2.2 物元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3.2.3 传统层次分析法权重系数存在问题分析 | 第33页 |
3.2.4 评权矩阵标度数值方法改进 | 第33-37页 |
3.3 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驾驶室模型建立及空调系统参数计算 | 第41-47页 |
4.1 船舶驾驶室几何模型构建 | 第41页 |
4.2 船舶驾驶室通风设计参数分析 | 第41-42页 |
4.3 驾驶室空调总得热负荷量及通风参数计算 | 第42-45页 |
4.3.1 空调系统总得热负荷量计算 | 第42-45页 |
4.3.2 驾驶室通风口送风量计算 | 第45页 |
4.4 驾驶室模型简化处理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驾驶室气流组织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69页 |
5.1 驾驶室内气流分布形式 | 第47-49页 |
5.1.1 送风口与回风口功能分类 | 第47-48页 |
5.1.2 典型气流分布主要形式分析 | 第48-49页 |
5.2 驾驶室仿真计算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5.3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0-61页 |
5.3.1 后侧送后侧下回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 第51-53页 |
5.3.2 两侧送风后侧下回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 第53-56页 |
5.3.3 圆形散流器送后侧下回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 第56-58页 |
5.3.4 方形散流器送后侧下回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 第58-61页 |
5.4 舷窗前侧下回风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 第61-64页 |
5.4.1 后侧送前侧下回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 第61-62页 |
5.4.2 两侧送前侧下回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 第62页 |
5.4.3 圆形散流器送前侧下回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 第62-63页 |
5.4.4 方形散流器送前侧下回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 第63-64页 |
5.5 冬季方形散流器送风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 第64-65页 |
5.6 驾驶室气流组织热舒适性评价 | 第65-67页 |
5.6.1 平均温度与平均风速指标评价 | 第65-66页 |
5.6.2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评价 | 第66-67页 |
5.6.3 能量利用系数指标评价 | 第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