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CS-2级应答器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1.3 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 第12-13页 |
2 应答器系统概述与风险评估理论 | 第13-19页 |
2.1 应答器系统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2.2 风险评估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2.1 风险和安全 | 第14-15页 |
2.2.2 风险识别、分析与控制 | 第15页 |
2.2.3 最低合理可行准则和风险矩阵 | 第15-16页 |
2.3 风险评估方法 | 第16-18页 |
2.4 小结 | 第18-19页 |
3 应答器系统风险识别 | 第19-34页 |
3.1 基于组合模型的风险识别方法 | 第19-24页 |
3.1.1 系统组合模型 | 第19-23页 |
3.1.2 HAZOP方法研究 | 第23-24页 |
3.2 应答器系统组合模型 | 第24-30页 |
3.2.1 应答器系统结构参考模型 | 第25-26页 |
3.2.2 应答器系统功能分层模型 | 第26-27页 |
3.2.3 应答器系统状态图模型 | 第27-29页 |
3.2.4 应答器系统顺序图模型 | 第29-30页 |
3.3 应答器系统风险识别 | 第30-33页 |
3.3.1 基于功能分层模型的风险识别 | 第30-32页 |
3.3.2 基于顺序图模型的风险识别 | 第32-33页 |
3.4 小结 | 第33-34页 |
4 应答器系统风险分析 | 第34-55页 |
4.1 因素集、评语集和模糊评语集 | 第35页 |
4.1.1 因素集的建立 | 第35页 |
4.1.2 评语集和模糊评语集的建立 | 第35页 |
4.2 确定因素权重 | 第35-41页 |
4.2.1 网络分析法 | 第35-37页 |
4.2.2 改进的网络分析法 | 第37-39页 |
4.2.3 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39-41页 |
4.3 确定BPA函数 | 第41-53页 |
4.3.1 模糊证据理论 | 第42-44页 |
4.3.2 证据理论算法改进 | 第44-46页 |
4.3.3 BPA函数的确定 | 第46-53页 |
4.4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5 应答器系统风险控制 | 第55-59页 |
5.1 风险控制方法研究 | 第55页 |
5.2 应答器系统的风险控制 | 第55-58页 |
5.2.1 应答器系统的风险控制过程 | 第56-57页 |
5.2.2 应答器系统的风险控制措施选项分析 | 第57-58页 |
5.3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A 应答器系统HAZOP分析表 | 第64-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