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页 |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小结 | 第12-13页 |
2 时间自动机理论及验证工具UPPAAL | 第13-20页 |
2.1 形式化方法的概述 | 第13页 |
2.2 时间自动机理论 | 第13-16页 |
2.2.1 时间自动机的基本概念 | 第13-15页 |
2.2.2 时间自动机网络 | 第15-16页 |
2.3 模型分析验证工具UPPAAL | 第16-19页 |
2.3.1 UPPAAL的结构和特征 | 第16-18页 |
2.3.2 UPPAAL的系统描述语言 | 第18-19页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3 临时限速系统的分析 | 第20-27页 |
3.1 临时限速系统的构成 | 第20-24页 |
3.2 临时限速命令的操作流程 | 第24-26页 |
3.2.1 临时限速命令的拟定 | 第24-25页 |
3.2.2 临时限速命令的下达 | 第25-26页 |
3.2.3 临时限速命令的取消 | 第26页 |
3.3 小结 | 第26-27页 |
4 高铁列控非跨界临时限速系统的形式化建模 | 第27-35页 |
4.1 临时限速系统的安全性和受限活性要求 | 第27页 |
4.2 非跨界临时限速系统时间自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27-33页 |
4.2.1 TSRS时间自动机模型 | 第27-29页 |
4.2.2 CTC时间自动机模型 | 第29-30页 |
4.2.3 TCC时间自动机模型 | 第30-32页 |
4.2.4 RBC时间自动机模型 | 第32-33页 |
4.3 非跨界临时限速系统时间自动机网络 | 第33-34页 |
4.4 小结 | 第34-35页 |
5 高铁列控系统中特殊场景的形式化建模 | 第35-51页 |
5.1 跨界临时限速系统的分析 | 第35-39页 |
5.1.1 跨界临时限速命令的拟定 | 第36-37页 |
5.1.2 跨界临时限速命令的执行下达 | 第37-38页 |
5.1.3 跨界临时限速命令的取消和删除 | 第38-39页 |
5.1.4 跨界临时限速命令的同步 | 第39页 |
5.2 跨界临时限速系统的建模 | 第39-46页 |
5.2.1 跨界临时限速系统时间自动机模型 | 第39-45页 |
5.2.2 跨界临时限速系统时间自动机网络 | 第45-46页 |
5.3 TSRS切换和RBC切换重叠区域限速流程的建模 | 第46-50页 |
5.3.1 TSRS切换和RBC切换重叠区域时间自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5.3.2 TSRS切换和RBC切换重叠区域时间自动机网络 | 第49-50页 |
5.4 小结 | 第50-51页 |
6 基于UPPAAL的模型验证分析 | 第51-60页 |
6.1 非跨界临时限速模型的验证分析 | 第51-54页 |
6.2 跨界临时限速模型的验证分析 | 第54-56页 |
6.3 TSRS切换和RBC切换重叠区域限速流程模型的验证分析 | 第56-59页 |
6.4 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