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7-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9页 |
1.1.1 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7-24页 |
1.1.2 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 | 第24-29页 |
1.1.3 研究方向与核心问题 | 第2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9-32页 |
1.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30-31页 |
1.2.2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31-32页 |
1.3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 第32-3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1.3.3 文章结构 | 第35-36页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第36-3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38-3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2章 文献梳理与评述 | 第40-75页 |
2.1 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现状与理论框架 | 第40-51页 |
2.1.1 技术创新联盟境外发展现状 | 第41-44页 |
2.1.2 技术创新联盟国内发展现状 | 第44-45页 |
2.1.3 技术创新联盟理论框架 | 第45-51页 |
2.2 生命周期与技术创新联盟动态成长的理论综述 | 第51-58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综述 | 第52-56页 |
2.2.2 技术创新联盟成长动态性综述 | 第56-58页 |
2.3 双元性创新理论综述 | 第58-74页 |
2.3.1 双元性创新的概念界定 | 第58-66页 |
2.3.2 双元性创新的研究视角归结 | 第66-70页 |
2.3.3 双元性创新协调机制研究综述 | 第70-7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3章 理论框架与命题假设 | 第75-119页 |
3.1 技术创新联盟生命周期特征与联盟类型划分 | 第75-90页 |
3.1.1 技术创新联盟的成长阶段描述 | 第75-77页 |
3.1.2 基于双元性创新的技术创新联盟的分类与比较 | 第77-90页 |
3.2 基于生命周期的联盟双元性创新机理研究与命题假设 | 第90-97页 |
3.2.1 联盟构建期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 第91-92页 |
3.2.2 联盟初创期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 第92-93页 |
3.2.3 联盟成长期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 第93-94页 |
3.2.4 联盟成熟期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 第94-95页 |
3.2.5 联盟蜕变期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 第95-97页 |
3.3 技术创新联盟双元性创新生命周期进化与命题假设 | 第97-102页 |
3.3.1 联盟核心产品双元性创新的优化模式与利润 | 第98-100页 |
3.3.2 联盟双元性创新的进化 | 第100-102页 |
3.4 双元性创新模式演化路径中的"次优"能力陷阱 | 第102-117页 |
3.4.1 开发性创新能力陷阱相关问题的讨论 | 第103-106页 |
3.4.2 探索性创新能力陷阱问题相关的讨论 | 第106-108页 |
3.4.3 创新型组织的分类与比较分析 | 第108-110页 |
3.4.4 组织双元性创新平衡模式演化路径及诱因 | 第110-11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4章 案例研究 | 第119-169页 |
4.1 案例研究的原理、分类与思路 | 第119-121页 |
4.1.1 案例研究原理 | 第119-120页 |
4.1.2 案例研究分类 | 第120-121页 |
4.1.3 本案例研究思路 | 第121页 |
4.2 案例研究的步骤 | 第121-122页 |
4.3 案例研究设计 | 第122-126页 |
4.3.1 问题设计 | 第122-125页 |
4.3.2 案例选择 | 第125页 |
4.3.3 调研资料搜集和整理 | 第125-126页 |
4.4 技术创新联盟数据信息资料汇总与分析 | 第126-162页 |
4.4.1 国家技术创新联盟体系与建设发展简介 | 第126-128页 |
4.4.2 国家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案例分析 | 第128-141页 |
4.4.3 广东智能玩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案例分析 | 第141-152页 |
4.4.4 常州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联盟案例分析 | 第152-162页 |
4.5 案例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162-163页 |
4.5.1 案例效度 | 第163页 |
4.5.2 案例信度 | 第163页 |
4.6 跨案例的比较研究、假设验证及探索性分析 | 第163-1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169-193页 |
5.1 研究方法与框架设计 | 第169-172页 |
5.1.1 研究方法 | 第169-171页 |
5.1.2 实证研究模型 | 第171-172页 |
5.2 问卷设计 | 第172-178页 |
5.2.1 量表采集与开发过程 | 第172-173页 |
5.2.2 量表与问项 | 第173-178页 |
5.3 样本介绍 | 第178-184页 |
5.3.1 样本采集概述 | 第178页 |
5.3.2 样本行业分布 | 第178-179页 |
5.3.3 样本区域分布 | 第179-180页 |
5.3.4 样本规模(级别)分布 | 第180-181页 |
5.3.5 样本年龄分布 | 第181-182页 |
5.3.6 问卷填写人员分布 | 第182页 |
5.3.7 数据合并有效性分析 | 第182-184页 |
5.4 数据分析 | 第184-192页 |
5.4.1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184-187页 |
5.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87-189页 |
5.4.3 调节变量回归分析 | 第189-1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92-19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193-204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193-199页 |
6.1.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94-195页 |
6.1.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 第195-199页 |
6.2 研究的创新意义及学术价值 | 第199-201页 |
6.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201-204页 |
6.3.1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 | 第201-202页 |
6.3.2 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 第202-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24页 |
中文专著 | 第204页 |
中文期刊 | 第204-210页 |
中文其他 | 第210-211页 |
外文专著 | 第211-212页 |
外文期刊 | 第212-223页 |
外文其他 | 第223-224页 |
后记 | 第224页 |